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跨国药企“忽悠” 中国心血管疾病治疗盲目大剂量

2014年01月03日 09:17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0)

  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已近3亿,他们要长期甚至终身用药,用药安全与费用值得关注。然而,记者采访了解到,当前被大量使用的心血管病药物多是“洋药”,而这些药的临床试验结果也大多来自欧美白种人。

  由于国内缺少相关系统研究,加上一些跨国药企受利益驱使忽悠,国内医院普遍按照欧美制订的心血管病防治指南大剂量开药,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损害患者健康。专家认为,国家应支持探索适应中国人种的“中国剂量”。

  盲目大剂量后果:副作用大 医药费高

  记者采访发现,很多医生在治病开药时信奉“要获得疗效就要用大剂量”。但不少心血管病学专家研究发现,大剂量与疗效并不存在因果关系。盲目套用欧美人的剂量标准给中国患者大剂量用药,既加重了患者负担,又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

  今年54岁的天津患者吕某2012年做了冠心病支架手术,术后服用血小板抗凝药物波立维,每日2粒,发生严重皮疹反应。起初他在天津只进行激素脱敏,半个月后到北京就诊,采取波立维减半至1粒,同时加脱敏药,过敏症状渐渐消失。同期化验结果显示,术后一个月“血小板抗凝情况佳”。吕某告诉记者,后半个月1粒,抗凝情况佳,说明药量减半没问题。

  记者调研了解到,类似吕某这样因大剂量用药产生副作用的案例并不少见。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孙宏涛博士说,瓣膜病患者换瓣术后,为防止血栓形成,须服用抗凝药物华法林。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按照国外的标准吃,中国人出血的几率增加,把用量下调,既能达到抗凝的效果,又减少了出血等并发症。

  波立维、华法林是许多心血管病患者需长期服用的药物。多名患者表示,大剂量处方也加重了他们的医疗负担,一天一片与一天两片,药费大不一样。相关专家表示,在近年的一些研究中,并没有发现大剂量的疗效优于标准剂量。中韩合作进行的一项试验发现,对同一种病人用同一种药物,最大剂量和适度的大剂量,结果都是阴性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记者,最近她做了一个小样本的颈动脉斑块实验,国外用40毫克,她只用平均10毫克的剂量,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就是说中国人用外国人四分之一的剂量就够了。”她说。

  跨国药企“忽悠” 教条主义盛行

  专家认为,对大剂量的迷信,一方面在于缺少“中国剂量”的系统研究,医生按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行事;另一方面在于一些跨国药企为了利益最大化,通过各种形式“忽悠”医生给患者大剂量开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胡大一表示,对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具体某种药物使用多大剂量,临床实践并不等同于临床试验。临床试验往往重视在相对不太大样本、不太长时间随访中显示的疗效差异,对安全隐患关注不够。

  大多临床试验排除了高龄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良等患者,研究对象大多为白种人。不同种族所需或可耐受的剂量不同,这一事实在我国未得到足够重视。“习惯按照指南来开药,这是一种本本主义,因为指南大部分数据是欧美数据。”胡大一说。

  一些跨国药企也是“大剂量增加疗效”观念的有力推动者。一些专家认为,大剂量肯定有商业利益在其中作祟。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医药市场之一,但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多名专家表示,外国很多药品说明书都标明了剂量范围,比如每人每天10毫克到80毫克,医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选择,但制药企业在宣传时往往鼓吹大剂量就是最大剂量,结果只需用40毫克的用了80毫克。

  不少专家表示,跨国药企为更多销售药物,运用各种方式开展公关,有些手段非常隐秘,如邀请医院负责人出国参加学术研讨会、为医生提供“研究经费”等。不久前被调查的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利用旅行社等渠道,采取直接行贿或赞助项目等方式,向相关人员大肆行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国内医学界应形成“中国剂量”共识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呈快速增长态势,全国心血管病患者2.9亿。2011年全国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总费用为49.9亿元,颅内出血141.6亿元,脑梗死223亿元,相应单次均住院费用分别为16793元、11802元和7325元,年增长速度分别为7%、5.4%和1.6%。专家认为,心血管疾病高发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亟须解决大剂量用药问题。

  其一,要开展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的区域化和本土化研究。胡大一说,日本学术机构推荐的很多心血管药物剂量明显低于西方国家。在新抗凝药的国际多中心试验中,日本是唯一使用小于试验设计剂量的国家。“通过检测患者的基因,综合患者的年龄、体重等因素做一个折算,可以对患者进行比较个性化的用药。”孙宏涛表示,个性化用药既降低用药量,保证用药安全,又可以替病人省很多钱。

  胡大一、孙宏涛等专家表示,研究中国人适合用药剂量,需要做多种疾病组的协同研究,但现在国内缺乏大范围的相关研究,希望国家相关部门牵头来做。中国专家也可更多参与国际临床研究,得到自己的数据,比如参加国际多中心研究,在报批的过程中,中国的临床数据就可作为参考依据。

  其二,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在国内医学界形成“中国剂量”共识。胡大一等专家认为,心血管病药物剂量既要借鉴国际临床试验的成果与指南建议,更要密切结合我国的医疗实践,这样才能真正拓展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控的循证道路。医护人员应尊重实践,严谨治学,不忽悠、不盲从、不受商业利益干扰,坚持患者利益至上。

  其三,提高国产新药研发能力。胡大一说,目前一方面要改变过于急功近利的研究环境,鼓励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另一方面要改变研究机制,强调多专业团队合作,共同攻关,国家则应大力支持这样的团队研究。(记者 肖春飞 李亚红 倪元锦)

【编辑:张培坚】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