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青年北京租房调查:五年租遍城六区 到处都受委屈

2014年01月27日 16:17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要续约前中介打电话问我还续不续约,我长了心眼儿,先问中介涨不涨价。”在楼道门口,常先生讲述着跟中介讨价还价的经历。他住在北五环外,北京的西北角,地铁4号线北端终点安河桥北站出站后,“骑自行车5分钟,公交两站地,走路15分钟”,房子是一间隔断,“朝南,客厅的隔断”,租金每月2030元。来北京七年,他已经深谙如何与中介“斗智斗勇”。

  年过而立的孟琪(化名),五年前买了房,之前她同样在北京过着租住的“蜗居”生活。如果不是2008年年末的房价波动,她觉得自己很有可能会“租遍北京城八区”,直到搬进房产证上写着自己名字的两居室,已经租住过了西城、海淀、朝阳、丰台以及当年还没改名的宣武区。“那五年的租房经历,我遇到的难堪比之前的二十年加起来还多。”

  房租翻番,在中介、房东中间两头受气,有的甚至无法顺利办理暂住证。孟琪买房时,迫不得已借朋友的房本办暂住证,“当时我住在朝阳,要买的房子在通州,但暂住证办在了海淀。”

  他们,是无数曾在、正在北京租房的青年人的缩影。

  七年都住五环外

  租金从500到逾2000

  常先生在北京工作生活七年,始终租房住。最初,他住在东五环外,现在他还在北五环外。“最深的体会是房价涨得快,租房价格也跟着涨,倒也有好处,脸皮厚了,能跟中介讨价还价了。”

  “1000块不可能,你不住有的是人想住”

  我2007年大学毕业来北京,为了离女朋友近些,在传媒大学附近租了房子,分租,算上我一共四户住。我的房间朝北,中介说面积是12平方米,但我怎么看都觉得不超过10平方米。其他三家里,有一家住的是客厅的隔断,剩下包括我这间在内都是实墙。

  那间小屋我住了5年,变化最大的是房租。2007年刚住进去的时候,房租是每月500元。2008年9月续约的时候,中介说要涨价到650元。那时我在北京的第一家工作单位已经倒闭半年多,我刚刚完成一个剧组的工作,工资还没到手,手里没钱,就跟中介软磨硬泡地压价,最后说定的租金是每月630元。

  中介房租一年一签,我觉得就是为了要坐地涨价的。2009年,又到续约的时候,涨到每月780元。2010年,830元。2011年,980元。到2012年快续约时候,直接跟我要每个月1200元。当时中介派来的业务员,跟我们四家私下单独谈价格,到我家,我跟他说,这小屋才这么小,1200太多了,我能接受的价格是每个月1000元,再多就不行了。结果中介说,“1000块不可能,这房子你要是不住有的是人想住,你看你这儿东西也不少,估计搬家也挺费劲的吧!”合着是看我搬家不容易来跟我坐地起价的啊!当天没谈拢,我决定搬家。又过了两三天,中介说房主要收房,正好租约期满,我们4户就都搬了。

  “张嘴涨400元,心一横大不了搬家,最后中介服软了”

  2012年10月中旬,我搬家了,还是五环外,只不过是从东五环外搬到了西北五环外。当时我在计划跳槽,新工作几乎是SOHO的性质,不过我是到上司家里去SOHO,所以就想搬到离上司家稍近些的地方。跟女朋友看来看去,就选在了地铁4号线北端终点安河桥北站附近。

  这地方当时看觉得偏,现在住习惯了觉得还行,地铁出站后,骑自行车5分钟,公交两站地,走路15分钟,住的是客厅的隔断,朝南,有个阳台,租金每月2030元。其实这个价格租贵了,我们租房的时候对周边的行情还是没摸透,最后跟中介砍价,磨来磨去还是没能砍到2000块钱以下。让我们觉得平衡些的是面积变大了,还有阳台,总比以前那个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强。

  这房子也是一年一签。今年10月初,中介打电话问我还续不续约,我长了心眼儿,先问中介涨不涨价。以前那家中介每回涨价100多,这家中介可好,张嘴跟我要每月2430元,涨400元。我心一横,大不了搬家呗。跟中介说,如果还是现在的租金我就续约,要是涨价我就不租了。中介那边有点犹豫,说跟上头问问,最后中介服软了,没涨价就跟我续约了。这都是跟之前那家中介练出来的,坐地涨价这种手段,我一眼就能看出来,可不像七年前刚来北京的时候了。

  五年租过七次房

  遇到奇葩房东黑心中介

  年过而立的孟琪在2009年正式告别了五年多的租房生涯。这五年,她租过七个房子,“没有一次是完全不受委屈的”。

  2008年底房价下跌,她马上开始看房。“虽然每个月还贷的钱是租房的三倍还多,虽然一直到2011年我才把借亲戚的钱都还清,而且只能买在通州,不能住在城里,但我还是觉得很值,尤其是看着后来毕业的师弟师妹,在群里吐槽租房遇到的糟心事儿,我既觉得庆幸,又觉得悲哀。他们认识这个社会冷漠的一面,真的是从租房开始的。”

  “我只是想修一下空调,结果被教育要吃苦耐劳”

  2006年,我通过中介租的房子,合同直接跟房东签,是个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楼,跟师妹合租。当年7月底,我房间的空调坏了,按照合同由房东负责修。房东阿姨说没时间,等了三四天才来看。心想很快修就没买电扇,结果每天晚上都热醒。

  房东阿姨来了,试了试空调,跟我们说,夏天也快过完了,你们坚持一下,等明年我换个新的。我当时都不知道该怎么接话。阿姨看我们不说话,感叹了一番“你们现在就是独生子女吃不了苦,我们年轻那会儿,哪有空调”之类的话,我们只能老实听着。我们又去找中介,中介说你们就拿合同跟她说,嘴甜点儿……

  折腾了一个多星期,房东阿姨才叫人来修空调,下一个季度来收房租的时候,又念叨了一次“年轻人得学会吃苦耐劳”。

  “周末招待同学吃饭,邻居打小报告”

  2007年我搬到了月坛,是一个政府机关过去分的房子,房东也是个退休的阿姨,就住在我们附近,时不时就来“视察”一下。

  一开始我们也能理解,可后来有一次,房东阿姨各屋转着就开始“敲打”我们了,先是问我们都有没有男朋友,我们说没有;接着又说“女孩子在外面也特别注意,不要让父母操心”之类,说得我们一头雾水。后来才弄明白,原来是有邻居发现我们周末在家里招待同学吃饭,到十点多钟还有人走,尤其是还有男同学!

  最后,那阿姨还特别语重心长地告诫:“这儿是机关单位,住的还有老领导,要注意影响。以后有了男朋友,也不能在这儿住。”她走了以后,我跟师妹面面相觑,都觉得有一种被羞辱的感觉,而且怎么邻居还有打小报告的?

  “他们手里有我们的押金,我们手里什么也没有”

  从那以后,我就改跟中介签合同了,想着跟中介说话能硬气一点儿。没想到,中介虽然没有那么多要求,但你的要求他们也不管。有一次,房间通阳台的一扇拉门坏了,打电话让中介来修,中介满口答应:“行,我给你报修。”等了半个月也没人来,再打电话问,他告诉我们“已经报上去了,公司在安排。”最后一直到我们搬走,那门还坏着呢。

  还有一次,我们退租的时候,中介一定要扣五百块钱的押金,说我们搬家的时候房子里弄得太乱了,他们要找保洁来打扫。我反驳说,住进来的时候,是我们自己找人打扫的。中介很淡定地表示:那是你们没提要求。结果当然还是扣了,因为他们手里有我们的押金,我们手里什么也没有。

  租房:了解阴暗面的第一课?

  租房住,五环外,单程通勤时间将近50分钟,七个多月就要搬一次家;难以接受永远不买房,但没有父辈的支持,几乎不可能拥有自己的房子……

  北京市政协社法委青少年工作小组、团市委、对外经贸大学廉思团队合作完成的调研报告,勾勒出了目前“80后”在北京的居住图景。他们在报告中写道:“部分青年的住房窘境已经成为特大型城市运行管理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本次调研重点对象:出生于1980年以后、年龄在16周岁以上、受教育程度在大学专科以上的在京工作青年群体,具体包括私民营企业青年职工、国企和集体企业青年职工、事业单位青年职工、党政机关青年、外企青年职员五类子群体,自2013年4月起,累计召开座谈会8场,发放问卷5000份。

  ■保障性、政策性住房内居住4.6%

  ■群租房、低矮平房及地下室等非正规房源内居住15.0%

  居住自有住房者,住房状况相对较佳,房贷压力影响消费倾向;与父母亲戚同住者,以北京本地青年为主,婚育规划因无房推迟。

  对于单身青年,交通是其决策的首要因素,价格次之;已婚青年则将价格视为其考虑的第一要素,交通其次。

  59.3%的青年赞同“租房是其了解社会阴暗面的第一课”

  两类青年群体住房问题压力最大

  ■私民营企业青年人才:租住群租房、农村低矮平房和地下室的比例高达16.9%;单独租住整套单元房只有13.7%,在五类群体中最低。

  ■党政机关青年人才:超过三成靠租房解决居住问题,单身青年租房支出占个人总收入43%。

  在五类群体中,机关单身青年的收入水平倒数第二。较低的收入水平、体面的居住要求,使租房居住的机关青年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

  当前青年人购置房产最可能的途径

  ■从父辈家庭寻求支持:90.2%

  ■无父母支持下的全额或贷款购房:不足10%

  ■政府帮扶:不足1%

  伴随住房市场长达十余年的改革,青年人才已经普遍认可了住房的商品属性,他们对房价、房产税以及规范市场等宏观调控要素十分关注,但并未在解决自身住房问题上对政府产生过多的期待,没有将获得自有住房的希望寄托于政府或社会。

  分析和建议

  青年住房窘境挑战大城市运行管理

  课题组认为,部分青年的住房窘境已经成为特大型城市运行管理面临的挑战与问题。近年来,在以北京为代表的大城市中,随着就业形势的恶化,青年“最难租房季”与“最难就业季”相伴而生,青年住房难问题的不良影响已经初见端倪。“蚁族”乃至“鼠族”现象频发,带来了社会治安、消防安全、公共卫生乃至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隐患,与之相伴的“群租”现象更是成为城市管理的顽疾。

  尽管86.1%的受访青年表示不能接受永不买房,租房居住到老;但调研发现,如果有居住条件良好、租金价格稳定、能长期租用的房源,青年人才愿意在较长时间内以租房方式解决自己的居住需要,从而有可能缓解青年急于购买自有住房的焦虑心态、降低购房的刚性需求。

  青年公寓应尽量沿地铁线布局

  根据此次调研的情况,课题组建议多管齐下,解决青年的租房问题。譬如通过电话热线、网络平台、服务大厅窗口,明确相关部门接待并受理群众投诉,明确办理流程和时限要求。将侵权案件频发的中介机构列入行业黑名单,将各中介机构在一定时期内的投诉案件数量向社会公布,为租房群众提供参考。

  同时,发挥市场力量,扩大青年租房房源。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房地产企业兴建、运营青年公寓,在选址上尤其要重视交通便利性,建议以园区配套、五环沿线为主,尽量沿地铁线布局。

  另一方面,发挥中介机构的积极性,整合市场上的适用房源,推出符合青年需求的租赁项目。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减税、租金补贴、挂牌认证、政策倾斜等方式为这些青年租房项目提供支持,并委托相关社会组织进行日常监管。

  “青年公租房计划”保障职场新人

  调研发现,工作年限不满5年的青年房租负担高、社会阅历少、在维护自身权益方面尤其处于弱势。建议将本科以上学历、工作年限5年(含)以下、年收入低于一定水平的单身青年纳入现有的公租房保障范围,推出专门的“青年公租房计划”。

  可根据房源量,确定政策覆盖对象的户籍、学历和收入水平。青年公租房项目必须要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加快申请流程,缩短等候时间,确保青年在最困难的时候能够及时获得所需要的住房支持;二是建立退出机制,保证在既有资源总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扩大政策惠及人群,使青年公租房真正成为职场新人的“中转房”。(记者 习楠 张棻)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