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探访极寒高岭上的绿色守护者

2014年01月30日 16: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承德1月30日电 (记者 张帆)“你好,我是天桥梁望火楼,报个平安!”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防火瞭望员赵福洲通过电话向场部报平安。

  赵福洲所在的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最北部,毗邻京、津、内蒙,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和坝上山地,海拔1500——1940米。林场总面积140万亩,从1962年建场至今,塞罕坝人建起了110万亩人工林,昔日沙化严重的茫茫荒原,如今变成了让人叹为观止的人工林海。

  今年54岁的赵福洲是天桥梁望火楼的瞭望员。记者看到,这个望火楼是个5层的小阁楼,在不到十个平方的阁楼最顶端,四面墙壁和天花板上都结着厚厚的冰,俨然就是一个天然大冰柜,窗子冻得根本无法打开,赵福洲只好手持木棍,奋力刮去窗玻璃上的冰层,拿起高倍望远镜四处瞭望。

  “从早到晚四处瞭望,每15分钟就得向总场汇报一次。”赵福洲说,看哪冒烟了就要及时上报,耽误不得,没情况就报个平安。

  作为一个干了32年的老林业,赵福洲和妻子在望火楼坚守了20年,日复一日地担当防火瞭望工作。初上天桥梁望火楼时只有22岁,那时条件特别艰苦,一年四季都得守在山上。新婚的妻子曾埋怨说他的工作不是人干的活儿,但还是毅然跟着他上了山。不成想,第二年就出了件大事儿。

  那年大雪封山,饮用水送不上来,他们只能用铁锅化雪水喝,就在赵福洲出去挑雪的时候,怀孕的妻子刷水缸时被缸重重地硌到了肚子。“场部的人踏雪上山,步行了15个小时,才把人抬到围场县医院。第一个孩子就此流产了。”

  此后,赵福洲留在了山下的场部工作,一直到第二个孩子出生长到十几岁,赵福洲和妻子因工作需要再次回到天桥梁望火楼,这一干就是二十年。

  塞罕坝机械林场大唤起分场副场长杨国林告诉记者,塞罕坝机械林场共有九个望火楼。林场以北就是一望无际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这片珍贵的林海像一座坚实的屏障,漫天黄沙在此止步。也正是由于塞罕坝林场处于北风口上,一旦出现明火,火借风势,后果难以想象。九个望火楼由此而生。

  “望火楼就是林场的眼睛,发生火情可以及时发现。现在望火楼基本上全是两口子,以家庭为单位驻扎山上,非常辛苦,但没办法。”杨国林说,虽然近年来林场瞭望员的居住质量和配套设施得到相应提高和完善,但一年四季,有三个季度与世隔绝,坝上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低温和大风天气,依旧考验着新时期的塞罕坝人。

  “他们没有休班,防火期来临前,需要早早地将米面、大白菜等生活必需品运上山。这里海拔高,如果晚了,大雪封山就上不来了。”

  塞罕坝林区气候寒冷,冬长,春秋短,夏季不明显,年均气温-1.40℃,极端最低气温为-42.8℃。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按照往年惯例,隆冬时节,大雪下得齐腰深,火灾隐患降低,山上的瞭望员们可以下山回家和家人团聚过个春节。但今年坝上气候干燥,没有有效降雪,集中连片的万亩林海给防火带来了严重压力,春节不能与家人团聚已成定局。

  “我一天都不能离开这林子,晚上十点以后才能休息。”赵福洲说,年货都是老伴儿独自下山买回来的,年画儿和对联都贴上了,今年就在山上过年了。但老赵告诉记者,他的年货里没有酒、没有鞭炮,这都是为了防火。

  赵福洲说,父亲、儿子一家三代人都是塞罕坝人,自己对塞罕坝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已经数不清做了多少次汇报,但他清楚,二十多年来,随着树木长高,他的望火楼已由一层加高到了第五层。“就盼着别着火,保护好这片绿洲,造林难,守护好了更难,再有几年该退休了,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塞罕坝机械林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昔日沙化严重的茫茫荒原,经过几代塞罕坝人的不懈奋斗,如今,这片百万亩林海已成为京津绿色生态屏障和避暑旅游胜地。(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