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除了少放鞭炮,治霾有关部门还能做些什么

2014年01月31日 16:2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在江西省南昌市某小区内,一座人形雕塑“顶着”鞭炮碎屑,十分不雅(1月31日摄)。除夕夜的欢庆还意犹未尽,大年初一,记者一早走访了江西省南昌市多个社区,发现遍地是爆竹碎屑,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硝烟味。据南昌市环保局上午9时公布的数据显示,南昌市PM2.5为269微克每立方米,空气质量为重度污染。 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大年初一早上7点,家住南昌市洪都北大道的张阿姨像往年一样,点响了她家的“开门炮”。事实上,从早上5点左右,她所在的居民楼就陆续有人开始放鞭炮。

  环保部门的数据已表明,大量燃放烟花爆竹对PM2.5浓度的增加有显著“贡献”;但一份媒体调查显示,55%的人过年仍然选择“放鞭炮”。

  “雾霾围城”,有的人为什么“无动于衷”?“传统习惯,过年有年味”是人们坚持过年放鞭炮的“头号理由”。但其实并不尽然——将雾霾的责任全推给民俗,有关部门在其他关键环节的“无作为”,也是让人们心生抵触的重要原因。

  “不放鞭炮的倡议出发点很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但将环保的责任完全推给民俗文化,是不负责任的。”江西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马雪松说,有关部门应在平常多干点实在事——严格整治违规排污企业,加大对新型供暖材料的研发力度,加强对烟花爆竹的火药含量检测,多多推广电子爆竹环保产品等。

  35岁的庞先生从大前年开始过“静”年,但他也认为,不应该让民俗和环保“掐上架”。他说,社会是发展、变化的,要给那些新风尚、新生活方式一定时间沉淀,也给那些看似“不文明”的民俗一些时间改变。如今的“70后”“80后”“90后”,已经没有那么在乎过年放不放鞭炮了,大多数人会自发地为环保添上一份微薄之力。 (记者 袁慧晶)

【编辑:王安宁】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