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探访世界首个日军慰安所旧址“大一沙龙”

2014年02月13日 18: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上海2月13日电 题:探访世界首个日军慰安所旧址“大一沙龙”

  中新社记者 许婧

  坐落在上海虹口东宝兴路125弄的三栋小楼,是国际学术界认可的世界首个日军慰安所旧址“大一沙龙”,这也是存在时间最长的侵华日军“慰安所”。

  与上海其他上了年纪的小楼相差无几的是,它的外观上并无特别之处。并不宽敞的小马路边,矗立着三栋西式砖木结构建筑,外墙面经过粉刷面目一新。走进加装的普通铁门,入眼便是群租印迹,狭窄弄堂里堆满了各种杂物甚至捡来的废品,公用的水池上方布满了盘根错节的电线,洗后的衣服滴滴答答挂在过道上方的铁丝上。这里就是当年日海军官兵专用的“慰安所”。

  长期居住在东宝兴路125弄的吴煜真老人家中仍保留着当年的日式拉门和木雕——富士山和琵琶湖。1946年,2岁的他迁居于此,他的父亲、屋主吴让三而今已98岁高龄,仍生活在这里。当时,这里是中国银行职工宿舍,吴让三便服务于中国银行。

  “现在各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时候房间里都是榻榻米”,吴煜真边比划边说,“窗子也全部都改掉了,原先也是日式的大窗子,进门右手边还有日式神龛”,他感慨上世纪70年代房子大修,连大门方向都变了。随着最后一家老住户的搬离,他可能就是这里资格最老的住户了。

  吴煜真指着一号楼的方向说,现在开在西侧的大门进去后有一个庭院,面积不大,但日式风格至今可辨。

  长期从事慰安妇研究的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苏智良教授表示,他查阅到一册日本人在战时刊印的《支那在留邦人人名录》,便刊有“大一沙龙”的广告。上半部就是“大一沙龙”的庭院,数十年过去,庭院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但水泥砌的花坛至今还保存着,台阶和地坪上的马赛克装饰大部分也保留了。庭院中一棵四季常绿的植物,被居民认定是日本人从日本移植来的,因为中国没有这种树。

  三号楼的一位阿姨是为数不多的非租户,她拉着记者进入楼内,尽管是白天,光线依旧不好,不开灯根本无法看清木质的楼梯,即使小心翼翼踏上楼梯,还是“吱吱”作响。这位热心居民直言这栋楼只剩下一些地砖依稀表明当年的故事。

  史料称,日本走上军国主义扩张道路后,日本的娼业主们得到军部特许,带领妓女随军行动,向日军官兵提供性服务,渐渐导致一种由军队控制的有卫生保障的性服务制度,以解决日益庞大且外派增多的军队性欲问题,这便是“慰安妇”制度的由来。

  清末以来,上海便是日本海军在海外最大的基地。1932年1月,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在上海虹口区指定了“大一沙龙”等4家日本人开设的风俗店,作为日本海军的指定“慰安所”。

  尽管“大一沙龙”旧址难以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或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但考虑到该旧址建筑是侵华日军的重要罪证,上海文物部门拟先予以保留,并将研究具体保留措施,同时将处理情况报国家相关部门。

  七旬老人吴煜真希望能尽早搬离目前住所,改善居住环境,对旧址,他“希望能在这里立碑,将这段历史记录详细记录在上面”;而苏智良教授则呼吁设立中国“慰安妇”纪念馆,条件成熟时,完全有理由申请成为世界警示性文化遗产。

  就在本月,韩国数十名学者来到“大一沙龙”旧址,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细亚历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韩惠仁对记者说,她在韩国做研究时便听说过“大一沙龙”,此番实地参观后认为上海历史保存方面做得很好,她希望上海方面千万不要拆除“大一沙龙”旧址,保存好历史才能警示日本社会反省战争罪行。(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