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产能输出”莫成应急之策

2014年02月17日 10:46 来源:青岛日报 参与互动(0)

  输出战略的长远目标,应是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有利条件,从而顺利实现转型升级。对于中国制造来说,从被动输出产能,过渡到输出技术、输出资本、输出品牌,与美国制造、德国制造同台竞技,才是最为理想的成功路径

  新年伊始,国家多个经济部门正联手下一盘大棋——实施产能输出战略,“走出去”化解产能过剩这一困扰中国经济的重大难题。据悉,在未来5年内我国将围绕产能输出战略启动高达3万亿元的对外投资计划,利用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将国内的过剩产能转移到国外。

  产能过剩原本可以通过市场自动进行消化和调节,可是我国现阶段,由于增长模式主要为投资拉动,同时过度依赖出口、过度粗放增长,加上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市场化,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无法发挥,产能过剩整治了十几年仍收效甚微。据统计,目前我国制造业平均有 28%的产能闲置,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以下,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均存在产能过剩,造成行业亏损面扩大、银行不良资产增加、能源资源瓶颈加剧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产能过剩目前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最大挑战之一,不妥善解决就不能顺利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但与此同时,我国调低增长预期、从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增长,国内投资力度将逐步减弱,市场需求这时却迟迟不能激发,在这样的严酷现实下,依靠一直以来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等治标不治本的老办法,显然不能奏效。适时提出产能输出战略,改“堵”为“疏”,应该是放眼全球、瞄准国际分工价值链进行产业布局的正确举措。

  然而,产能输出战略将是一盘知易行难的棋。从现在的产能输出思路看,我国首先将把水泥、电解铝、钢铁、船舶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作为利用海外投资、对外合作进行产能输出的“急先锋”;然后,输出纺织、鞋帽、汽车、机械等传统过剩行业;再次,输出风电设备、多晶硅、光伏电池等“未富先老”的新兴产业。历经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积淀,我国在这些行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强大的技术、装备和规模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即使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在性价比上的优势也颇为突出。但是,在品牌影响力上、尤其是在高端领域的影响力上,中国制造仍有着较大差距。

  自上个世纪中期以来,美国、德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是重要的产能输出国。在这个过程中,输出的核心关键技术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但即便如此,其创新思维、制造水平、设计能力、管理方法、营销模式却对输入国产生了影响。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作为工业化、市场化后发国家,这些年来通过持续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创新,尽管形成了一定的制造优势,可是在国际影响力和海外拓展经验上仍然是“新手上路”,必须在大胆探索中塑造鲜明的个性,以产品过硬、价格合理、服务优良、独具特色的“中国制造”进行产能输出。

  当然,以长远眼光来看,绝不能仅仅将产能输出作为应急之策。我国的产能输出必须是适应国际化竞争需要和全球经贸新规则的输出,中国企业必须将产能输出作为参与海外市场竞争的过程,借此进行自身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不是仅仅将过剩的产品输出到海外市场。否则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产能输出很可能无法面对工业发达国家的竞争,中国制造将长期不能撕掉低端价廉的标签。不仅如此,假如输出的中国制造在产品、技术、品牌等方面没有过人之处,很可能引起产能输入国的倾销顾虑,由此面临重重壁垒,遭遇种种挫折。

  输出战略的长远目标,应是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有利条件,从而顺利实现转型升级。对于中国制造来说,从被动输出产能,过渡到输出技术、输出资本、输出品牌,与美国制造、德国制造同台竞技,才是最为理想的成功路径。对于在国内呼风唤雨的央企来说,“走出去”实际上是块试金石,没有了政策佑护,这些过剩产能的主要制造者们必须加快改革步伐,拥有在海外市场“荒野求生”的能力。(林 冈)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