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期待更多文化宝藏走出“ICU式保护”

2014年02月26日 11:26 来源: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位于江宁区祖堂山南麓的南唐二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形制、建构等体现了一千多年前唐末五代时期多姿多彩的江南文化。然而近日记者随市领导实地调研时发现,目前二陵内部均空空如也,当初发掘的文物都珍藏在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馆,这让前来游览的市民游客大感“没多少看头。”

  去过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的人,都会为“地下军团”的雄壮气势所震撼,威武的兵马列队、雄浑的阵仗组合、古朴的兵器战车,让参观者犹如置身古代战场,不需要多少文字讲解,也会体会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壮阔历史。而产生这一效果,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原址保护、情境合一,试想,如果兵马俑被“请进”博物馆里,排列于库房、陈列于橱窗,显然那会是另一种滋味。

  遗址、遗存、墓葬等是文物发掘的重要来源,其本身也是文物,然而现实中,不可移动的历史遗迹和其中可移动文物通常是被分隔开来,前者在文博场馆中被束之高阁,后者在荒郊野外默默无闻的现象比比皆是,造成了历史场景的人为割裂。比如,在博物馆中看到一件精美石雕、一个古代柱础,虽然单件文物看似触手可及,可是你却无法想见,当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完整的楼台殿宇,当然也就无法想象其中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

  我们常把文物保护发掘称为“抢救”,意在表明文物资源是珍贵的、稀缺的,甚至濒危的,但“抢救”的目的是让文物通过整理修复,转危为安、重现光彩,并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精神世界,而不是把它一直放在重症监护的“ICU病房”里。实际上,受到展陈面积、参观条件等制约,包括北京故宫、南京博物院在内的许多大型博物馆长年展品只占藏品一小部分。一边是相当一批馆藏文物,观众长年无缘一见,一边却是诸如南京江宁上坊大墓等重要历史文化遗址徒具空壳,锁在“深闺”。

  让更多文物走出“ICU”式的库房、回归其发现地,就地设馆展陈,无疑更能完整呈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同时也让历史遗址的保护更具内涵。当然,文保技术能否过关也是一个重要考验,其实,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的例子越来越多,比如陕西汉阳陵博物馆,就是在阳陵发掘的过程中,就地新建了1600平方米的展室,1800件文物精品与遗址遗存一同展示,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既保证了文物安全,又带给了参观者走进历史、触摸文化的实地感受。

  当然也有人担心,文化遗址大多位置偏僻,就地设立博物馆是否会有人气,这其实也不是问题。我们看到,正是由于文博展陈与遗址展示一体,位于徐州郊外的狮子山楚王陵每年吸引大批游客,而清东西两陵所在的遵化、易县也成为河北最出名的旅游大县。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南京拥有的丰厚历史文化资源、众多历史古迹遗存堪称全国首屈一指,缺的就是“走出来”、 “亮出来”,可以预见,当更多历史文化宝藏走出“ICU”,变成更加光彩夺目的城市文化地标时,南京无疑也就迈出了文化竞争力、软实力提升的一大步。(刘晓)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