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女高管地铁身亡”更该关注安全问题

2014年02月28日 13:46 来源:西安晚报 参与互动(0)

  2月17日上午10时29分,35岁的IBM深圳公司管理人员梁娅倒在深圳地铁蛇口线水湾站C出口的台阶上,并保持这一姿态达50分钟。监控录像显示,在梁娅倒下后有发出求救的动作。三分钟后,有市民发现并告知地铁工作人员。随后地铁工作人员赶到,民警也在25分钟后赶到。11时18分,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发现梁娅已经死亡。有市民追问,地铁站的人不懂一点急救常识吗?(2月27日《南方都市报》)

  在50分钟时间里,地铁工作人员及旁观者除了在等待急救医务人员,几乎什么都没有做。当急救人员赶到现场,发病者已经死亡。这说明在这50分钟里面,这位不幸的乘客已经出现了心跳、呼吸骤停。但遗憾的是,这种危险没有被及时被识别出来,导致了人工心肺复苏等措施没有得到及时提供,发生了谁也不愿意看到的悲剧。

  当一个人出现心跳骤停,一种选择是得到基础生命支持,比如心肺复苏和自动电除颤,对这种生命状态进行积极的干预。另一种选择是什么都不做,毫无作为地等待急救医务人员来帮助。两者的区别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心脏骤停最佳的抢救时间是4~6分钟,超过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现场有效的急救措施,可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和复苏质量,有效的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地铁作为人流量集中的公共场所,工作人员很有必要掌握一些基础的急救技能,甚至是配备专门的急救员。除此之外,还应该定期进行一些意外安全事故的演习,让工作人员在模拟压力的环境中,更好地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但这起“女高管地铁身亡”的事件说明,当地地铁公司在安全上是欠债的,日常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这才导致了受害家属的不满,以及市民的追问。

  当然,掌握更多自救互救的知识技能,也不仅仅只是地铁工作人员的职责,因为这是人人都有能力并且有机会掌握的。各地的红十字会等专业机构,都在定期普及培训这些逃生和救生的技能。从人身安全的最大利益化来看,更多的人抽时间参加这种培训,获得这种资源与能力,意味着公共安全水平的提升,让生命得到了更有力的保障。

  生活在一个安全风险无处不在的现代社会,疾病、交通事故、地震、台风、火灾等意外灾害带来的伤害事故明显增多,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濒危者的第一目击者。只有日常在安全和急救上做足功课,积累和准备必要的急救资源,才能走出不敢救和不会救人的心理阴影,从容胜任,有条不紊地扮演好施救者的角色。

  我也不认为,这样的“见死不救”是一个道德问题。实际上,它更应该是一个安全欠债的问题。缺少急救的意识和理念,缺乏必要的训练准备和模拟训练,才是问题的关键。

  面对倒地者,正面的思维是,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得到正确方法的导引把事情做对,得到最好的结果。负面的思维是,“做错”了怎么办?所以干脆什么都不做。媒体及社会管理者要做的,不应该是渲染后者,而更应该把注意力引导到正面思维上来。做对才会得到好结果,什么都不做和做错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只会招惹来更多的麻烦和痛苦。让整个社会沉浸在道德沦丧的氛围里,给不会做的人们贴上道德标签和制造悲情,这是一种弱者心态。弱者的行为特征就是,除了无休止的抱怨和谴责,什么事情都没有做,放弃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任何努力和尝试。(吴帅)

【编辑:柳龙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