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以实质性“破垄断”更多释放改革红利

2014年03月11日 09:58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又值一年两会时,今年两会尤为注重向深化改革要动力。

  深化改革重点在于抓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举措,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李克强总理在其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年重点工作之一是“制定非国有资本参与中央企业投资项目的办法,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

  这一部署集中体现出改革要啃硬骨头的决心与气概。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历程中,国资国企改革始终作为主线贯穿其中,而作为阶段性成果,国资代表历经试错终于明了,国有企业全民所有的产权属性并不能保证其自身利益与公众利益始终一致,因此基于这种提高后的认识,起码在大多数行业,中国已基本实现各种所有制经济自由参与市场竞争。

  但是改革的难点仍然留存在战略性、垄断性行业。这些难点有些来自思想观念的束缚,有些来自利益固化的藩篱, 对现代经济理论与实践形成普遍性、长期性的挑战。

  一方面,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这些行业的初始投资巨大,很难短期收回,也很难转作他用,这种特殊的生产技术条件决定了这些行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不仅无法实现规模经济,甚至资本缺乏进入意愿,显然不利于社会福利改进及资源最优配置。

  另一方面,自然垄断行业的效率提升注定是个艰巨的任务。 由于缺乏竞争的刺激、破产的压力,以及激励的动力,如果任其自流,这些行业往往很容易技术停滞、效益低下,但倘若寄望外源性的政府管制,其效果往往更是大可怀疑,因为政府很难低成本地掌握企业所有动态信息,更不用说,政府本身有无足够的激励和约束去对企业实施有效管制。

  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及今年拟进一步开放的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七个领域,恰恰正属于最典型的战略性、垄断性行业,而且在此之前,为了取得内源性的效率提升,这些领域也基本都进行过一定限度内产权多元化的改造,但其效果,在双垄断格局,即“产权结构国资独大、市场结构国企独大”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至少谈不上令人满意。

  所以这些领域的改革,终究还是如何实质性“破垄断”的课题。对此,李克强总理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述及的以“项目”为抓手,在尽可能大的边界内放开竞争性业务、为民间资本提供舞台的思路,抓住了问题的实质,给出了可行的方案,只要落到实处,其更多释放改革红利的愿景值得期待。(《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评论员 葛丰)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