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说真话更容易使人稳定”回归常识

2014年03月11日 11:17 来源:郑州晚报  参与互动(0)

  “很多官员出来都是讲好话,我知道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要稳定,但说真话更容易使人稳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监会原主席刘明康在全国政协经济界别的小组讨论中说,“不讲真话”是建立政府公信力最大的障碍。“为什么遇到问题不讲真话?等到事情进一步发展、真相大白之后,自己就会陷入更大的被动。”(3月10日《南方都市报》)

  “说真话更容易使人稳定”,道出了最简单不过的常识。作家王小波在杂文里讲过这样一件事:中亚古国花剌子模有一古怪的风俗,凡是给君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就会得到提升,给君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则会被送去喂老虎。于是将帅出征在外,凡麾下将士有功,就派他们给君王送好消息,以使他们得到提升;有罪,则派去送坏消息,顺便给国王的老虎送去食物。结果可想而知。

  林肯有句名言,“让人民知道的真相越多,这个国家就越安全。”别低估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别故意替人民做主,民众有权利知道真相。政府信息公开是现代政府的内在必然要求,是推进依法行政、打造“阳光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举措。李克强总理说过,“要及时主动公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等信息,向人民群众说真话、交实底。”说真话、交实底,本是政府的职责,岂能遮遮掩掩或者吞吞吐吐?现代法治社会,公民的权利意识日益高涨,更加关心自身的处境与权益,现代政府更应该坚守基本的法治意识和权力伦理,尽快适应公众监督,变“要我公开”为“我要公开”。

  应该看到,自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以来,政府信息公开已迈出重大步伐,但公开的效率和质量难尽如人意。比如,大量应主动公开的信息要么不公开、要么不能全面公开、要么不能及时公开、要么公开了难以查找;公民向政府申请信息公开,常常被以各种理由拒绝。更可怕的是,一些官员思维僵化,能不公开就不公开,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特别是突发公共事件之后,一些政府不及时公开信息,选择性公开信息,其一大理由是害怕及时、准确和全面公开信息后,导致人心躁动。这显然是顾头不顾尾:信息初一公开后,民众当然可能焦躁,但迟迟不公开,民众不是更焦躁吗?

  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特别是遇到重大突发和社会热点事件,政府部门不仅要发声,还要快发声;不仅要公开信息,还要详细公开;不能公开一次,而要时时讲、反复讲。对于有异议的公民,用事实说服,远胜于用严词胁令;用诚意感动,远胜于沉默寡言。更何况,舆论场的复杂性,决定了权威表达一旦缺席,小道消息必然窃喜,正所谓“真话不说,谣言登场;大道不畅,小道必猖。”说真话,事半功倍;犹豫不决,吞吞吐吐,错过了最佳时间,即便再努力弥补,也往往事倍功半。如果政府公信力一再受损,以后再说什么恐怕没多少人信了,即便信也是将信将疑。

  信息公开,向民众说真话、交实底,本是政府职责。满足公民的知情权,公民才能更好地行使监督权;公民有权知道权力是怎么运作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一个坦荡的政府,没有什么向公民隐瞒的;一个自信的政府,也没必要遮蔽信息。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把政务信息公开作为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加强督查问责,着力提高实效。努力增强提升政府公信力、社会凝聚力的“软实力”。但愿“说真话更容易使人稳定”成为制度安排,成为被践行的常识,不再是新闻,也无需民众呼吁。(王石川)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