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重庆六成市民叫不出邻居名字 三成见面装作没看见

2014年03月17日 08:51 来源:重庆晨报 参与互动(0)

  近七成受访者认为邻里关系越来越淡漠;更有近三成受访者会装作没看见邻居

  老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但如今的人们还这样认为吗?近日,重庆晨报舆情调查中心联合大渝网与重庆晨网,对2031位市民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26%的受访者遇到困难会首先想到求助于邻居;而更多人(74%)根本不会想到邻居,甚至认为“远亲不如近邻”已经过时。

  他是谁?

  六成市民叫不出邻居名字

  私企部门主管杨音坦言,他在现居地住了近3年,周围邻居还是一个不认识。有一次,他需要用螺丝刀,就想找邻居借下,并借此机会与邻居认识一下。结果,邻居只是隔着门说“找一找”,并很快回复“没找到”,反正自始至终都没开过门。杨音还说,他3年来都没弄清隔壁住着的是一对小夫妻,还是三代同堂。

  事实上,在本次调查中,近四成受访市民(38%)明确表示,完全不认识周围邻居;另有44%的人表示只认识一两个,仅18%的人认识较多邻居。

  杨音认为,虽然有六成人认识“一两个”或“很多”邻居,但多数情况下都只是“点头之交”,连名字都叫不出来,甚至有的人知道邻居家的狗叫“点点”,却不知道它主人姓什么。调查就显示,六成受访市民(59%)承认自己叫不出任何邻居的名字。29%的能叫出一两个,仅12%的能叫出很多人的名字。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曾莉告诉重庆晨报记者,现在有人用“老死不相往来”形容当下的邻里关系,虽然有些夸张,但确实反映现在邻里间缺乏起码的交流。比如,有的人觉得邻居电视声音过大,或者乱扔垃圾,首先不是想去和邻居沟通,而是可能直接找物业,甚至拨打110来解决。

  他在哪?

  26%的人装作没看见邻居

  青年社会学者王仲青十分怀念自己小时候的邻里环境:一个楼栋里,家家户户敞着门,大人们边做饭、边唠家常,各家小孩儿满楼跑,闻到谁家饭菜香就径直跑去吃。家长出远门,会把孩子托给邻居帮忙照料;谁家闹点矛盾,邻居会主动上门调节。

  可如今,在被问到“你平时与邻居如何相处”时,72%的受访市民直言“仅止于点头微笑,打个招呼”;甚至有26%的表示“几乎不相处,装作没看见”;仅7%的人会与邻居经常聚会,或互相帮助。

  王仲青说,新中国后,我国居住环境经历三次大的变化,第一次是解放初期的平房街道,第二次是上世纪60年代的单位社区,第三次是上世纪90年代的商品房时期。特别是在第三次变化中,邻里关系也发生巨大变化,邻里间的工作与生活不再有交集,没了共通之处,变得相对生疏。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邻里沟通形式,即虚拟化的邻里关系。比如在本次调查中,8%的人表示平时会与邻居在业主QQ群、论坛聊天,但没见过面。

  提防他?

  不少人的戒备心增强

  调查显示,71%的人感觉与过去相比,现在的邻里关系越来越淡漠。曾莉认为,这是多方原因造成的,包括人员流动加强、居住格局变化、物业服务取代邻里互助等等。另外,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大家很少有时间和机会进行深入沟通,加之电话、电视、电脑等媒体普及,使现代休闲方式多样化,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交流,这些都减少了邻里互动。

  调查还发现,多数人认为邻里关系渐趋冷漠的原因更多源于主观因素,比如,54%的受访市民就认为“大家更注重隐私,不愿被打扰”;其次是“戒备心增强,害怕麻烦”(46%)。

  他有用?

  当今社会更需要邻里互助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受访市民表达出这样的疑问:现在我们为什么要认识邻居?意义在哪里?比如,受访者黄先生就说,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有亲人、同事、好友,想见面随时都可以,好像没有和邻居交往的必要。一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聊天,二是不知道该聊点什么。叶先生也认为,生活中遇到困难可以找物业,119、120、114等社会各类服务热线与机构都很齐全,几乎能满足和解决生活中的任何需要与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王仲青指出,许多人没意识到,整个社会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家庭功能弱化等情况,这在客观上非常需要邻里互助,因为邻里间具有区位相近的自然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住房商品化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一体化,邻里之间有了更多的共同利益,为构建新型邻里关系提供了内在动力与客观需求。

  在王仲青心目中,“远亲不如近邻”的观念并没过时,甚至在当下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一方面,我们需要倡导一种邻里自觉,建立互信互助不互扰的新型邻里关系;另一方面,一个人的力量有限,面对一些重大问题,邻里间的互相帮衬与共同协作尤为重要,比如,许多小区组建了业主委员会,联合业主共同维护集体权益等,这都需要邻里间能经常沟通、理解与帮助。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