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江苏年底前将实现提前一天预报雾霾

2014年03月21日 08:43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气象日的主题是“天气和气候:青年人的参与”,昨天下午,江苏省气象局相关负责人来到“中国江苏”的直播间,和网友进行了一个小时的交流。记者另外了解到,本周日,位于北极阁的气象博物馆将会在当天的9点至16点对公众开放。

  关键词 雾霾预报

  雾霾预报准确率能有80%

  江苏晴雨预报率全国排第二

  有网友提问:“以前在天气预报中听到的都是晴雨预报,雾霾的预报比较少,这是什么原因呢?”

  省气象局副局长刘聪表示,由于雾和霾与地形紧密相关,存在很大的局地性,预报难度大。因此,气象部门通过及时发布雾、霾的灾害预警信号,与有关部门联手防范等措施,减少和降低雾、霾的影响。

  省气象台副台长俞剑蔚表示,江苏年底前实现提前一天预报雾霾,南京青奥前完成。对雾霾天气的预报是社会对气象部门的需求。现在气象和环保部门共同利用气象观测设备和大气污染物观测设备,对各种大气污染成分进行监测分析,根据颗粒物浓度,按标准形成污染指数。提前一天预报雾霾天气的准确率目前可以达到80%左右的准确率。俞剑蔚还特别提到,目前在国内江苏的预报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以去年为例,晴雨预报准确率在全国排第二,最高温度预报准确率排第四。

  有网友提问:“气象局也监测雾霾吗?监测PM2.5不是环保局的事吗?”对此俞剑蔚表示,雾和霾是天气现象,一直就是气象观测的项目。雾和霾的定义涉及能见度和湿度,相应的观测设备要有能见度仪和湿度计。对雾的观测还有雾水采集器,雾滴谱仪等,以获得雾的一些物理化学特性。霾实质上就是大气颗粒物造成的能见度降低,同样需要能见度仪进行观测。有关大气颗粒物(或气溶胶)的物理化学特性观测仪器都可以叫做霾的观测仪器。除了进行大气成分观测以外,霾的形成与天气有密切的联系,研究其机理规律,气象部门也有相应的责任。

  还有网友询问为何不同的手机预报软件信息有差异,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副处长刘文菁表示,所谓的手机天气预报软件实际是天气预报信息传播软件。软件公司获取信息渠道的差异,会造成信息的不同。气象部门为公众开发了专门提供天气服务的手机软件“中国天气通”,也是中国气象局的官方服务软件。

  这两天浙江出现了罕见的冰雹天气,这样的异常天气能预测吗?省气象台副台长俞剑蔚表示,这种极端天气由于其局地性随机性强概率性小,就天气预报目前技术水平,预测能力还是比较有限的。

  关键词 雾霾成因

  PM0.5—PM1是雾霾“元凶”

  主要来自工业污染和汽车尾气

  在我们的头顶,地面至上空几百米至三公里,有一个“大气边界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专家研究发现,大气边界层高度对地面灰霾的发生及程度也有重要影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专家告诉记者,在一天之中,我们头顶的边界层,包括“灰盖层”是随着时间有规律地变化的。研究表明,南京的边界层一般是夜间“矮”,白天“高”,在凌晨00:00-08:00 之间,边界层一般小于500米,而南京头顶的灰盖——污染物也被集中在这500米左右,但是从08:00-13:00,由于太阳辐射的增强,地表温度逐渐升高,边界层变得不稳定,边界层高度逐渐抬升到最大值,污染物也得以稀释,灰盖层也有所提升,一直到整个白天,大气的边界层一般都稳定得比较高,维持在1公里以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韩永翔教授说,大气边界层高度高,则意味能够容纳气溶胶的箱体大,气溶胶扩散充分,不易形成灰霾天气;而大气边界层高度低,则箱体变小,气溶胶扩散不充分,易形成灰霾天气。相比于夏季,冬季的大气边界层要低出近2/3,这会使同样数量的污染物在浓度观测上要高出很多。

  因此了解了边界层里污染物的变化规律,开展与形成灰霾天气现象有关的大气成分观测,与激光雷达等遥感探测设备结合,就能形成有效的大气灰霾实时监测系统。

  许多人认为灰霾天是因为PM2.5起了作用。但是实际上,空气中还有比PM2.5小的粒子,就是粒径比PM2.5小很多的超细粒子,研究认为PM0.5~PM1的细粒子对灰霾的形成更重要。这些超细粒子很大一部分来自工业污染、汽车尾气所排放的气体,它们被称为一次污染物(气体),然后它们会在空气中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也就是所谓的“气-粒转化”,形成二次复合污染物(固体),它们基本上是超细粒子。另外,专家们发现,在南京,当有暖湿空气入侵,带来大量的水汽又不形成降水的话,湿度的增加会迅速造成能见度的恶化,出现灰霾天。(通讯员 何晓劲 扬子晚报记者 于丹丹)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