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兰州治理黑车亮剑破冰 区域出租车缓解运力不足

2014年04月01日 15:51 来源:兰州日报 参与互动(0)

  3月28日上午,100余辆车体顶灯印有“西固欢迎您”字样的淡蓝色出租车分别从西固公园路、深沟桥、石化广场、西固北站、公交西固枢纽站依次出发。这些出租车今后将穿梭在西固区域内的大街小巷,方便市民出行。标志着我市首批“公车公营”管理模式的出租车投入运营,旨在从根本上解决西固区出租车运力严重不足,有效缓解本区域客运交通供需矛盾。

  表面上看,西固区域出租车的运营只是方便了群众出行,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的意义。其背后,更多的是市委、市政府治理黑车付出的不懈努力和拳拳之心。那么,首批区域出租车为什么会投放到西固?近日,记者走访了有关部门。

  ■长期以来,西固区的大街小巷是黑车肆行的“重灾区”。运营的少极难与“黑车核心提示量出租车”抗衡

  ■在西固运营“黑车”的均属无专业运输从业资格人员,导致问题层出不穷

  ■对于西固“黑车”的泛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向市、区政府建言予以重拳打击

  ■在严打重罚下,虽然整治取得一定成效,但西固“黑车”总是死灰复燃

  ■市委、市政府重民意,出实招,研究决定,收编“黑车”,以“公车公营”的管理模式探索一条治理新路子。

  现象:

  “黑车”横行街头

  今年51岁的张大全可谓是地地道道的兰州人,现居住在西固区牌坊路,他对兰州打击“黑的”记忆犹新。张大全说,兰州的“黑的”经历了从两轮摩托车到三轮摩托车,再到现在的小汽车,20多年从来没有灭绝。他的体会是,在兰州,凡是有出租车的地方都会有“黑车”,“黑车”就像正规出租车的影子一样,与之紧紧相随。对老百姓来说,他们不在乎是“黑”还是“白”,只要能少掏钱就乐意坐。原因是出租车的起步价为7元时,“黑车”的起步价为5元,而出租车的起步价为10元时,“黑车”的起步价为7元,单从这一点来看,“黑车”的价格战就俘获了不少消费者的心。至于出事故之后的保障等等,都是后话,并没有太多的人很认真考虑过这一点。

  平常,在兰州“黑车”的“重灾区”西固区的大街小巷,很难看见带有出租标志的出租车,但西固的市民出行都能打到“的”,而且十分方便,这其中90%以上都是“黑车”。市民即使从西固到西站、西关等城区办事,也只坐“黑车”。早在2012年的统计显示,我市运营的“黑车”有上万辆,在西固参与运营的“黑车”数量超过2000辆,它们遍布西固的各个角落。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小区,有人呆的地方,就能看到长长的“黑车”队伍。这些“黑的”经常违规停车、抢占车道、随意掉头,影响正常行车秩序和居民出行,影响城市形象。

  记者3月25日从西固区交通局了解到,西固城区内共有公交线路16条,总里程181.9km,共配车301辆,主城区内站点覆盖率较高,基本能够满足城区居民公交出行需求。因受地域条件所限,其部分地区公交线路较少,群众出行多依赖搭乘出租车,运营的少量出租车均是从兰州市城区转达到西固区,存在很大的机动性,不能保证运营的长效稳定性及运输车辆数,群众出行极为不便,这种状况滋生了“黑车”现象。从调查的情况看,这些驾驶人员大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失地农民、下岗职工和部分私家车主,这些人均属无专业运输从业资格人员,严重扰乱了交通秩序,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黑车盛行,一方面是由于打车难,一方面是由于城市的交通微循环不畅。随着兰州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城市在迅速扩张,而随之而来的是公交设施的难以配套,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一些准备新开的线路因找不到停车场地而不得不延缓;有的新建居民区也暂时不能通公交车,使得线路的合理布局和线网的优化受到严重影响,公共交通的缺乏,迫使人们只能坐“黑车”,而这无疑给了黑车极大的生存空间。

  问题:

  乘坐“黑车”安全无保障

  据西固区“打非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市民出行时乘坐“黑车”只为了省钱和方便,殊不知,在省钱和方便的同时危害性和危险性也随之而来。首先乘坐“黑车”人身安全无保障,从事非法客运的车主安全意识十分薄弱,未经过上岗资格培训学习,不同程度地存在驾驶经验不足、经常出现超速行驶、随意占道停放、争道抢停、闯红灯等现象,交通事故频发,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同时由于非法客运的车辆均未经权威部门综合安全性能检测,车辆安全性能难以保障,加之非法营运者为逃避交通执法人员的稽查,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在逃避和抗拒执法人员稽查过程中不但可能误时误事,更可能因易发安全事故而造成人身伤害。其次乘坐“黑车”权益无保障,非法客运车辆大多都没有购买个人安全保险,如遇突发交通事故,造成人身生命损害,车主根本无力赔偿,乘客也无法得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群众个人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将受到严重侵害。不少从事非法客运的车主利用乘客赶时间的心理,有时在半路上会提出种种不正当理由要求“加价”,且态度恶劣,严重损害广大群众利益。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黑车”因无在交通部门登记,司机也无在交通部门备案,一旦乘客财物遗漏在车上,将难以找回。另外乘坐“黑车”易落入不法分子陷阱,2012年11月,河南来兰人员马某、张某驾车在安宁区以跑“黑车”的名义将欲打车上班的小静(化名)骗上车,随后被绑架至河南,威胁家属拿200万赎金赎人,后来小静被警方成功获救。不仅在兰州,新疆、北京等地也同样发生过类似的事件。现实生活中,一些不法分子就是抓住乘客贪求运价便宜等心理,引诱乘客上车,然后抢窃乘客财物,危及乘客生命安全。

  打击:

  挤压“黑车”生存空间

  西固区交通局局长张克森告诉记者,“黑车”是长期困扰兰州市客运的一大顽疾,近年来多次组织专项行动,重拳打击“黑车”。而最为严厉的一次要数2012年10月,兰州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决定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3个月的打击非法客运车辆专项治理活动,并将打击“黑车”工作的主体责任由兰州市运输部门下放至各县区政府。随后,各县区相继成立打非稽查组,人员由各县区自行调配,全力以赴投入专项治理工作当中,用严厉打击的方式挤压“黑车”生存空间。

  西固作为“黑车”重灾区,多年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向市区政府提意见、建议,大家从交通安全、城市形象等多个方面寻求治理“黑车”的路子。去年以来,西固区按照市打击非法营运的要求,成立了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区公安、交警、监察、城管执法、住建、质监、工商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西固打击非法客运车辆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制定专项治理方案,定期召开会议进行安排调度,为专项治理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并从相关部门抽调政治觉悟高、执法业务强的骨干力量,明确工作职责,层层落实责任,配齐配强设备,采取建立多部门联动的机制,形成了打击非法营运的高压态势。目前,又从相关部门抽调40人,成立8个稽查大队,采取定点与流动相结合的方法,24小时不间断上路执法。截至目前,共查获非法营运车辆近2146辆,累计上缴财政罚没款约1016万元。

  出路:

  “正规军”取代“游击队”

  然而,重压之下的黑车依然顽强生存,它们越来越老练的神出鬼没令不少城市的管理部门挠头不已。整治——消失——复燃——再整治,这种猫抓老鼠的“一阵风”运动式的严惩并不能带来理想中的成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说:“待风头一过,那些‘黑车’运营依旧,甚至为了弥补损失而变本加厉。漫天要价、野蛮运营、不遵守交通规则、损害乘客利益、造成治安隐患……”

  痛则思变。应该寻求一种什么样的途径来解决这个切肤之患?西固区响应兰州市四城区解决城乡接合部客运瓶颈,按照“打建并举”、“疏堵结合”的原则,由打击非法客运车辆专项治理稽查办公室组织专人研究编制完成了《西固区区域出租车研究报告》,为西固区区域内出租车行业规范化提供理论依据。

  《西固区区域出租车研究报告》一经推出上呈,就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13年10月,市长袁占亭在西固调研期间召开座谈会,就解决西固区域出租车事宜进行了安排,要求按照“多批少投、小步快走”的原则,尽快推动区域出租车上路运营,2013年11月,经市上同意由公交集团负责成立西固区域出租车公司,今年2月召开市长办公会议进行了详细安排,3月28日,第一批投放的100余辆区域出租车正式上路,探索出治理非法营运车辆这一城市顽疾的新路子。兰州公交集团公司党委书记颜世浩深有感触地说:“区域出租车公司的组建和100多辆车的顺利运行,就是市委、市政府从为民、亲民的角度出发,重民意,出实招,解难题的重要举措。”

  “以前我跑出租车,后来跑黑车,尽管人比较自由,钱也争得多,但毕竟是不合法的,现在好了,区域出租车运营前我就报名了,由‘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家住西固巷的小范说。据了解,此次100余辆区域出租车司机大多数是西固户籍的“黑车”司机。

  “我们抓住市运管处西固管理所的机构、编制和人员移交西固代管一年的有利时机,对一些人员密集、交通枢纽等重点区域、重点路段进行全方位、错时段、分片检查的方式,对一经查出的非法营运行为,加大打击力度,依法依规从严从重处理。”西固区副区长徐春花表示,结合区域出租车运营,该区采取张贴宣传栏和标语、发放倡议书等形式,广泛宣传乘坐黑车的危险性,倡导广大市民绿色出行、安全出行,使广大市民充分认识到治理黑车的重要意义,并通过畅通非法营运举报投诉渠道,建立投诉举报奖励机制,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黑车治理的舆论氛围。(记者 董永前 实习生 陈姿桦 文/图)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