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甘肃举院迎史上最大规模修缮 保护受“分居”之困

2014年05月07日 07: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甘肃举院迎史上最大规模修缮保护受“分居”之困
    图为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亲自题写的牌匾由“至公堂”,虽然其原貌尚存,但目前每逢暴雨或大风天气,就会使得屋顶文物严重脱落。 杨艳敏 摄
    图为作为甘肃举院目前仅存的两座古建筑之一的观成堂“伤痕累累”,为防止坍塌被临时用几根铁架子支撑着。 杨艳敏 摄

  中新网兰州5月7日电 (记者 冯志军 信江)在中国西北内陆甘肃省会兰州高楼林立的夹缝中,一座清代科举场所遗址近年来频遭风吹雨淋等自然破坏和城市化进程的威胁。甘肃官方近期将组织多个部门对其实施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修缮和复建。

  中新网记者6日探访了位于兰州中心城区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历经百年风雨侵蚀的甘肃举院遗址。一面墙壁严重倾斜的观成堂看上去已岌岌可危,为防止坍塌被临时用几根铁架子支撑着。屋顶的古老瓦片大多已破碎散乱,杂草丛生、苔痕斑斑。四面墙壁之上布满大小不一的缝隙。

  据史料记载,在甘肃举院建成前,甘肃的文人士子们要到陕西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当时包括今天的甘肃、宁夏全境、青海河湟地区以及新疆的乌鲁木齐、哈密一带的书生们长途跛涉、风餐露宿、历尽千言万苦才能到达考场。

  光绪元年(1875年),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在这里建立了甘肃举院,举院的中心建筑“至公堂”的牌匾由左宗棠亲自题写。建院后的30年间,甘肃共考取举人681名、进士116名,超过了过去200余年的总和。

  “每当遇到暴雨或者大风天气的时候,这个建筑就会受到严重的损坏,一场大风沙就会使得屋顶文物严重脱落。”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院长助理、基建处处长刘欣跃6日对甘肃举院文物现状忧心忡忡,由于历史原因,甘肃举院文物保护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年久失修的甘肃举院已是岌岌可危。

  “本次修缮主要是以至公堂和观成堂这两座古建筑作为文物修缮的主体。尤其是已经倾斜的观成堂修复是刻不容缓的。”负责此次修缮工作的刘欣跃介绍,国家近期直拨甘肃举院文物修复资金2000余万人民币。两座文物主体计划抬高1.2米,民国时期改过的房屋新式门窗也将恢复至举院落成时的原样。

  刘欣跃表示,1905年科举制度废止后,农林学堂、法政学堂、矿业学堂,一大批新式学校从甘肃举院旧址上建立,使原有的教育资源、文化积累为新学在西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举院的历史记录了甘肃省近代文化、教育、农业、工业、医学的早期历程。因此,抢救性保护刻不容缓。

  刘欣跃透露,目前工作是紧急的对至公堂和后面的观成堂进行紧急修缮保护。后期还将根据举院整体文物景观原貌,做一个详细的规划,逐步实施复原建设。

  记者采访中留意到,作为甘肃举院目前仅存的两座古建筑之一的观成堂不仅“伤痕累累”,并且被两家单位分而治之且保护“首尾不能相连”,其前半部分处于兰大二院,后半部分则坐落于原甘肃化工机械厂院内,这无形间对文物保护造成重重阻碍。

  “代表甘肃近代文明的甘肃举院即将进行其落成后最大规模的一次修缮,不过目前文物本体‘分居’的现状令人为难。”刘欣跃呼吁,希望甘肃官方能将被“分居”至两家单位院内的观成堂完全划分给兰大二院,如此甘肃举院才能得到更好的修缮和保护。(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