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健康档案”应覆盖外来人口

2014年05月09日 13:18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据悉,“小病不出社区”已有改革初步方案。其中,解决市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体化建设进展受到广泛关注。据通报,目前市编办已将24镇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位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接下来也将通过“医联体”等改革方向实现医疗优质资源的良性流动,并通过进一步深入改革报销政策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吸引力。

  个人认为,真正的医疗保健在社区,但一些居民还没有这样的认识。诚然,“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我们自身也要改变观念。对于居民来说,在社区建立一份健康档案,小病可以在社区里解决,大病可以由社区转到医院,等治疗稳定了又可以转回社区,这样双向转诊、终身服务,值得尝试和积极参与。

  2011年起,中山区域卫生医疗信息平台一期建设工作基本完成,已为居民建立近50万份健康档案,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但相对于180多万户籍人员和150多万务工人员而言,中山在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回头看看,“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群众头疼的问题,以致许多人“不敢生病、不敢看病”。降低社区医疗收费,实现医疗资源的良性流动,改革报销政策,让居民乐意到社区卫生站看病,这无疑是个好消息。而要想让居民乐意去社区卫生站看病,当务之急是改善社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医疗水平。社区医疗的完善虽然还需要有个过程,但制约社区卫生站发展主要原因还是人才不足和设备不足。这也是一些居民无论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的原因。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社区卫生站的人才培养力度,加大投入购买适量的先进设备,加强信息分享和协作,实现各社区卫生站和各大医院的“无缝对接”。

  社区卫生站则要着眼于提高整体医疗水平,使之能够进入社区,进入家庭,为群众提供一种可亲近的、花费少的高水平服务,这也是推进“医保”健康顺利地发展的重要保障。此外,社区卫生站还应该逐渐完善自身的保健功能,在居民“健康档案”的基础上,积极举办健康讲座、儿童常规保健、免费煎药、为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上门服务等,提高医疗水平,营造优良的就医环境,真正方便附近居民。

  在此,笔者期盼“健康档案”能为更多的人群提供健康医疗管理服务。因为只有建立完整、真实的健康档案,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才能了解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所需,从而能够提供优质的社区卫生服务,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改善社区卫生状况。所以,笔者期待相关部门加快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为今后居民的医疗保健提供科学依据,让居民少花钱、重预防、懂疗养,真正把科学防病知识送到千家万户,为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发挥积极作用。如此,“健康档案”才会叫好又叫座,受到广大居民欢迎。

  务工人员是中山的一分子,比如广大的环卫工人为中山的建设作了大量的劳动,他们因为工作和生活原因,抽不出时间检查身体,平时也没有精力进行预防。主管部门可与流动人口管理局合作,针对一些有条件的社区和企业,先期建立务工人员的“健康档案”,通过预防、讲座、科普、治疗等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工伤、职业病等事故发生的概率;也是保障务工人员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这还是促进新老中山人融合,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推动城乡社区建设管理良性发展的有益探索。

  通过加速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力争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人口全覆盖,是所有中山人的福音。(刘林)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