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舆论监督也需“自身硬”

2014年05月21日 15:52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前不久,某新闻网站推出《地沟油去哪儿了?起底京畿地沟油黑色产业链》系列报道,称暗访发现运输地沟油的货车驶入了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舆论为此一片哗然。嘉里粮油随后对报道予以否认,表示拟将该网站告上法庭并要求赔偿名誉权损失1亿元。昨天,涉事新闻网站发布记者的致歉声明,称“不慎将嘉里油脂化学(天津)工业有限公司误报为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

  近几年,坊间有很多地沟油回流至餐桌的传闻,媒体记者以暗访形式追问“地沟油去哪儿了”,出发点很可能是想以舆论监督维护公共利益,这一点值得点赞。不过,食品安全是高度敏感的公共议题,记者进行揭黑报道时不能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否则很容易造成误伤,也会令媒体自身的公信力蒙尘。

  回看该媒体对地沟油流向的报道,确实有一些“硬伤”。比如,报道声称运输地沟油的货车进入了嘉里粮油,但却没有拍摄到确凿的视频证据,仅以字幕静帧的方式草率地抛出了记者的论断;再比如,当涉事公司回应称废弃油脂是运进了嘉里油脂化学公司时,记者仍在报道中强调“两个厂区之间只有低矮隔离物”,这种暗示无异于以一句“你懂的”迎合公众对地沟油的猜想,也不够严谨。

  越是涉及专业知识的报道,越不能“想当然”。油脂化学企业与粮油企业比邻而居,乍一看确实容易引发联想,但如果记者在报道时做足功课,不难知道将废弃油脂用作化工原料,是一种非常恰当和环保的用途。退一步说,如果记者当初能对被监督企业有更充分的采访,这起乌龙事件或许可以避免。

  更专业的报道实质上是对媒体和记者的一种保护。一篇有瑕疵的报道会令涉事企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也会给媒体和记者招致法律风险。以前那些轰动全国的舆论监督报道,之所以最终能揭露行业弊端、扳倒不良企业,正因为报道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在用事实说话。

  舆论监督是媒体天职,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部门都应该接受媒体监督,这一点不容置疑。但是,近几年的媒体报道中确实也出现了一些乱象。有媒体以监督报道之名行敲诈勒索之实,有记者在监督报道中掺入了太多利益考量,有些报道则被当作商业竞争武器,这些都是不应该的。

  当我们谈及反腐时,“打铁还需自身硬”是经常被引用的一句话。其实,媒体记者要做好舆论监督,也需以“自身硬”为前提。这包括两方面的要求:其一,媒体记者要求过硬的专业素养,报道中的每一句话都不能留有“硬伤”;其二,舆论监督要更纯粹,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迎合社会情绪,更不能为了利益而折腰。(汤嘉琛)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