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用就业公平解创业的后顾之忧

2014年05月22日 13:30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在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中,创业者终归是少数,绝大多数的人还需要在就业市场上冲锋陷阵。实际上,就业“兜底”的作用发挥好了,更能减少年轻人创业的后顾之忧。

  21日上午,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在国新办召开发布会时表示,人社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起草新一轮的创业引领计划,基本的考虑是用四年的时间,通过各项政策扶持和创业服务,扶持80万以上的大学生实现创业。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攀升,但工作岗位毕竟有限,由此出现僧多粥少的困境。中央不断出台政策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引导和扶持,有助于更多的青年人通过创业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在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中,创业者终归是少数,绝大多数的人还需要在就业市场上冲锋陷阵。从这个方面说,扶持创业当然必要,但就业更应摆在第一位。

  出现“就业难”,与经济增速放缓、毕业生总量增加、结构性矛盾突出有关。治本之策是通过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做大就业“蛋糕”。相对而言,这属于宏观上的问题,对个体来说,“蛋糕”怎么切分,怎么保障机会公平,与自身利益关系更为直接。

  许多年轻人感叹,就业人多挤破头并不可怕,怕的是最终谁胜出,拼的不是实力,而是家庭背景、社会关系。这些年来,掌握一定资源的群体为亲属子女就业铺路架桥、暗箱操作,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尤其是在“萝卜招聘”、“银行天价实习”等事件中,一些就业岗位已经脱离原意,异化成为利益交换、利益输送的工具。这不仅破坏了社会公平,而且使出身普通家庭的学子,尤其是农村子弟,就业及上升渠道被挤压,通过求学改变自身命运的难度增大。在某些国企或者事业单位内部,甚至还留存有“接班”的习惯,利益固化可见一斑。

  用人单位在学校、性别、户籍等方面的就业歧视,也加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焦虑。早在多年前,在人才流动最为频繁的北京,就已经流传着“应届生招聘只要求五个字——京籍,硕士,男”的调侃。近些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紧张,一些企业抬高了用人门槛,简单用学校等级划线,使毕业于普通高校的年轻人在就业起点上就受到歧视。去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曾发出通知特别强调,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但是,即使招聘信息上不搞歧视,实际招聘过程中企业要据此刷人还是容易得很。

  这些问题不解决,年轻人的就业信心势必会受到打击。即使转而去创业,也难解后顾之忧,毕竟创业未必都能成功。《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这给创造公平就业环境提出了要求,我们也期望看到更多实质性的改变出现。实际上,就业“兜底”的作用发挥好了,更能鼓励年轻人大胆创业。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