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删除“地铁禁食”是审慎之举

2014年05月22日 13:54 来源:湖北日报 参与互动(0)

  针对广受关注的“地铁禁食”条款,记者从北京市法制办获悉,在《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草案)》稿中,已将该条删去。此条款更适宜纳入到乘车手册中,作为对乘客的一种引导、提倡。(5月21日《新京报》)

  毋庸置疑,“地铁禁食”确实有必要。在密闭的车厢内进食,除气味和卫生问题之外,更有滋生病菌等危险。“地铁禁食”作为一种社会公德,已成了大多数人的共识。但是,“地铁禁食”是否需要立法,则值得商榷。

  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公共道德,表面上看似乎更加有力,但从可操作性来看,地铁运营商不太可能雇佣专人来专门查处和制止乘客进食。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有效制止、调查取证并严格执法,一项法律将失去其应有的效用,立法的意义也不免大打折扣。

  将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进行法律规范并给予行政处罚,还要求立法者进行严格论证,分析判断这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是否已达到非法律规范和制裁不足以防止其危害后果的地步。显然,“地铁禁食”并未达到这样的危害程度,充其量不过是影响他人,有碍观瞻。北京将“地铁禁食”条款删除,其实是对立法的负责。

  目前,一旦社会出现了新问题,一些人就异口同声地呼吁法律和政府的强制介入。这就要具体分析。如果一切问题都用立法手段来规范,一来没有那么多的司法资源,二来这样的法律大多难以执行。比如有人呼吁将“公交车让座”等道德要求写进法律,无非起到一种宣传引导的作用,要真执行起来就很难。

  在很多情况下,道德的问题还是要靠道德的养成和践行来解决。英国法学家H.L.A·哈特说过,“大部分道德观念的训导和坚持,并不需要法律惩罚的威慑。”通过立法,虽然可以制止一些不良现象的发生,但那并不是因为道德水平的提高而自觉杜绝某些行为。法律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能期待法律解决目前出现的所有道德问题。

  守护社会公德,需要每位公民从自身做起,自觉地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共同维护公德良序。 邓福寿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