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京话报站”的城市个性可以有

2014年05月23日 11:57 来源: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马上就要到内桥站,请大家奏(做)好下册(车)滴(的)准备。”去年1月起,南京话报站在公交2路车上推出,有人叫好有人反对。不过,前两天,市民发现,2路车悄悄取消了南京话报站。和当初刚推出时一样,此举再次引发争议。

  易中天曾经说过,要研究、了解一个城市有三种最便捷的办法:一是坐公交车,二是逛菜场,三是打的。公交车就是个小社会,坐在车里不仅能看到市政规划、山水城林,还可从同车人的言谈举止中领略市井百态,一窥风土人情。同时,从公交车本身的形象和服务上,也可以大致判断出这座城市的管理水准和文化个性。

  是的,城市和人一样是个有机体,它当然是有个性的。城市的个性来自于天赋,也来自于历史的沉淀,还来自于这份沉淀熏陶出的市民气质。外地友人初到南京,巍巍钟山、秀丽秦淮给他们最直观的印象;可对于南京人的个性,一时半会儿却很难勾画提炼。这时,一两句地道风趣、甚至让人捧腹的南京话,就能让“城市个性”落了地,有了念想。

  对于公交车用南京话报站,反对者的理由,大体是和推广普通话有矛盾,怕外地人听不懂。但2路车一直是双语报站,即先报一遍普通话,再报一遍南京话,所以这个理由不大站得住脚,保护地方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是对立的矛盾。据统计,截至2014年1月,上海地面公交增加沪语报站的线路超过130条,中心城区大部分线路实行普通话、上海话、英语三语报站,郊区大部分线路实行普通话、上海话双语报站。在香港、广州、深圳的公交车和地铁上,基本都是粤、国、英三语报站;而福建的厦门、泉州等城市,也大都是普通话+闽南话报站。许多游客表示,浓郁的乡音让城市立刻有了辨识度,也成为传播城市文化特色的载体。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城市个性的标签。在多媒体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方言已日渐式微,能说得一口正宗南京话的90后、00后已越来越少,用方言报站虽然是件不起眼的小事,却是在潜移默化中守护着城市个性,对城市文化的塑造和传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至于说多了一种语言报站增加三四秒的时间,影响并不大,相较于它起到的效果,这个代价并非不能接受。

  越是国际化的、开放的大都市,就越注重坚守自己的文化特色,这种个性往往就融入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每个细节。这样看来,“摆得一米”的南京话报站,真的可以有。(刘大山)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