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塔尔寺旁“非遗”老银匠的新梦想:希望能传下去

2014年05月31日 13: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西宁5月31日电 题:塔尔寺旁“非遗”老银匠的新梦想

  作者 胡友军 张添福

  30日一大早,距离青海西宁约30公里的佛教圣地塔尔寺四处桑烟袅袅,不少民众在寺前白塔四周磕长头。

  塔尔寺初建于明朝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诞生地,为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

  距寺院不远处,金塔路上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传习展示中心也早早地开了门。

  一幢三层小楼,极具藏式风格。操作间里,穿着蓝大褂的何满,左手拿着响铜錾,右手拿把铁锤,在加工一个龙纹银茶壶,神情专注,“这响铜錾,祖上传下来的,200多年了吧。”何满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传承人,虽已年过半百,但动作依然精准而又敏捷。

  银铜器制作及鎏金工艺已有300多年历史。银器加工工艺素以形薄、光良、轻柔、质纯等特点而著称;鎏金是把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涂在银、铜器表层,加热使水银蒸发,使金牢固的附在银、铜表面不脱落的技术。银铜器鎏金技术一般是祖传技术,带有保密性。

  如今,像何满一样的艺人已经不多。

  何家到何满这一代,这门手艺已经传承了三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门手艺传到何满的父辈,“当时手艺人不让搞,有人发现举报后,父亲就会挨批斗。”回想起那段岁月,憨厚的何满会心地笑了,“我们就在自家庄廓院里挖了个地窖,点上煤油灯,父亲就在里面加工银器,我站在房顶给他放哨。”

  1979年,15岁的何满开始跟父亲正式学习银铜器加工,“刚开始的时候拉风箱,打下手,后面学画图,慢慢上手。”何满说,“那会大部分时间是坐着拖拉机拉着家活什,到牧区给一些寺院和藏人家里打银铜器,没少吃苦,有时几个月连片绿菜叶都吃不上。”

  就这样,何满跟着父亲一学就是15年,直到1994年,何满才第一次独立完成了一把晒欠银壶,当时,卖了700元(人民币),“兴奋得我几天几夜都睡不着。”回想当年,何满仍很开心。

  在何满的加工间里,记者看到了一座镌刻有“吉祥八宝”和龙纹图案的纯银大火锅,精美极致。“这个花了我两年三个月才完成,在深圳文博会上拿了金奖。”何满很自豪,“现在我们这些艺人是越来越被认可了,国家和省上每年都会给我资金,希望我能传下去。”

  2011年,何满的作品纯银双把银壶和单把银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如今,何满的银铜器已经远销到欧美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塔尔寺附近有很多出售民族手工艺品的商店。“但是出售的多,加工的少,过去我们这里有二、三十家银铜器加工作坊,但现在只剩五六家了。”何满有点担忧地说,“银铜器加工很枯燥,整天灰头土脸,每天低着头敲敲打打,时间长,成本高,太熬人,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就是我那两个娃小时候也是硬不肯学。”何满有一双儿女,女儿现已经参加工作,儿子在山西读研究生,“两个娃小时候不愿意学,现在更不可能了。”

  银铜器加工及鎏金工艺一度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

  “这些年,国家非常重视这些传统技艺,艺人的地位不断提高,世人也不断了解、接受、喜爱这些民族的传统东西,我的作坊规模不断扩大,愿意学的年轻人慢慢多了起来。”何满说。

  何满现在有七个徒弟,都二十来岁,“国家把我确定为代表性传承人,我得好好教会这些娃娃们,希望他们将来都能成为大师,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中国的民间艺术。”(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