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若只是猎奇或围观“洋雇员”,请歇一歇

2014年06月09日 09:24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媒体的关注‘令人生畏’,我宁愿人们以独特的专业技能来评判我们。”英国人赫弗对《华尔街日报》记者如是说。她现为佛山市外经贸局“国际投资推广专员”,正是当下媒体热议的佛山“洋雇员”之一。

  面对内地媒体铺天盖地同质化的报道,赫弗的话刺入了笔者的内心。笔者认为,接下来如果没有建设性的关注,而只是停留在猎奇或围观,那就该歇一歇了。

  佛山“洋雇员”事件新闻到底有多火?

  正如《华尔街日报》6月5日在报道中所提,在其“中国实时报”栏目刚刚结束电话采访时,香港《南华早报》记者就已经坐在了佛山市外经贸局办公室里等候。6月8日,后者的新闻报道在其官网刊出。

  而在此前,广东省内主流媒体以及新浪、财经、新华社、参考消息等媒体或报道或转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这几位外国雇员的走红,是因为他们有着新奇的身份。许多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会从事教师、顾问及其他工作,很少有外国人会与中国公务员一起办公。

  面对蜂拥而至的采访,这些洋雇员是怎么想的?

  赫弗在接受《华尔街日报》记者采访时提到,其他媒体记者问她的第一个问题通常都是“你多大了?”在赫弗告诉他们年龄时,对方的脸上都会出现震惊的表情。这不是她希望看到的反应。自从到中国工作以来,除了她的年龄问题外,这位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也越来越习惯了中国人对她这个外国人的好奇心,比如她偶尔会遇到想摸摸她金发的中国人。

  面对频繁的采访,她用“very intimidating”(释:令人生畏的)来形容。她更希望“People judged us for our unique skills”(释:人们以独特的专业技能来评判我)。

  显然,赫弗已经有些“眼球疲劳”了。她的回答也侧面映射了当下众多媒体采访报道的同质化及猎奇心理。事实亦如此,从今年3月第一次见诸报端至今,大多媒体关注点依然停留在招聘过程、生活细节及工作方式等。

  或许,对他们而言,第一次采访是新鲜的,但接二连三的同质采访就会成为压力,甚至包袱。

  笔者认为,接下来对于佛山“洋雇员”的关注,应该抛开肤色、年龄、国籍,而仅以一种专业的眼光去评价他们的能力。这种专业能力的体现,或者说,作为佛山引进的国际人才,他们能否达到佛山的预期,需要他们用时间来证明、用成果来体现。正如乌拉圭籍雇员尼古拉斯所说,他希望能够帮助当地官员了解外资企业经营者的想法,并体会到,投资者希望获得更好的商业环境,法律制度能够得到执行,而不只是吃吃喝喝。

  在《华尔街日报》看来,政府部门招聘这些外籍雇员是希望他们能够帮助招商引资,每年进出中国的投资额高达上千亿元。与此同时,这样的聘用也带来了一些额外的“红利”,至少吸引了公众关注。

  回归到改革创新本身,无论是对“洋雇员”还是政府部门,我们都不应过早地给予仰视的追捧或俯视的质疑,给改革参与者空间,使其专注于事业本身,才是接下来社会应该提供的舆论环境。我们也欣喜地看到,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与历练,洋雇员正在发挥作用。他们已经为外国商会在此搭建了沟通桥梁,并在为几个月后面向欧洲公司举行的投资峰会作准备。

  如果还要跟踪报道,不妨去“挖掘发挥国际人才的作用的角度”,该局一位知情人士指出。(南方日报)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