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年收集雨水超1亿立方米 相当于200个昆明湖

2014年06月24日 09:10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金中都公园在便道边的碎石下铺设土工布和集雨管网。雨水通过石子和土工布过滤后,沿集雨管网流入雨水井,回灌地下。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景山公园在山道上设置多个集雨井。被收集的雨水通过集雨井汇集到蓄水池中,用于绿化和消防用水。记者 薛珺 摄

  随着平原造林工程实施,北京大量使用雨水利用设施,每年蓄渗、存储、回补地下水初步估算约1亿立方米以上,相当于200个昆明湖水量。

  湖面湿地已完成建设3000公顷

  在昨天召开的绿地集雨发布会上,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介绍,今年是北京市实施平原造林工程的第三个年头,大量使用雨水利用设施,使得平原造林的绿地也成为一块块吸水的“海绵”。

  在平原造林中,通过利用低洼地、坑塘藕地,恢复建设为湖面湿地,已完成建设3000公顷,未来还将建设1000公顷,能集蓄雨洪1000万立方米左右。在回补地下水的同时,还减轻了防汛的压力。此外,实施1720公顷沙坑治理,并在坑底修建蓄水池。

  据统计,以上措施每年蓄渗存储并回补地下水初步估算约1亿立方米以上。

  路间绿化带降高度变“水池”

  从2006年以来,北京市不断加大公共绿地中雨水利用设施建设力度,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园博园、颐和园、北京植物园等多个公园,均已建成雨水收集系统,其中园博园可以做到两年一遇的雨水全部收集。

  在未建集雨设施的其他公园、绿地内,倡导使用渗井、边沟等简便雨水利用设施,使用透水砖铺装路面,增大绿地内可使雨水下渗的面积,最大限度地保证消纳绿地自身雨水。

  园林部门还要求,马路中间的绿化带、两侧行道树、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车带绿地,表面高度低于路牙石8至10厘米,让绿化带形成一个“水池”,使雨水能够留在绿地内,不进入道路雨水沟。

  ■ 争议

  是否应建“下凹式绿地”?

  曾有专家称可形成天然“蓄水池”;园林部门反对在路边等地建设

  下凹式绿地也称低势绿地,利用其低于周边的地势来汇集雨水。

  此前,有一城市规划专家表示,随着城市化建设,农田逐渐被柏油路取代,不透水面积比例大幅度提高,加大了城市防洪排涝压力,引发道路积水等问题,也造成雨水资源流失。

  该专家建议,北京应多建蓄存雨水的下凹式绿地,遇到下雨时,可减缓水流速度、延长蓄存时间,还能形成一个天然的“蓄水池”。

  据了解,北京已在多地建有下凹式绿地。

  昨天,市园林绿化局明确表示反对,称绿地与城市道路、周边建筑的高程(指某点沿铅垂线方向到绝对基面的距离)关系,不是绿地一家能够决定的。建设下凹式绿地产生大量土方工程,在实际操作中不切实际。

  同时,道路上的初期雨水重金属、盐类、石油类物质等污染严重,将对道路绿化产生毁灭性的影响。

  园林绿化局称,下凹式绿地由于要接受雨水浸泡,不能种乔木,减少了绿地中乔木种植。耐水乔灌木的浸泡时间一般也不超过36小时,否则会死亡。所以,不能只顾绿地消纳雨水功能,降低绿地植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

  ■ 建议

  强制居住区建集雨型绿地

  昨天,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对于绿地集雨工作提出建议,建议会同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针对雨水利用的形式和技术要求,及相关设置条件进行研究,提出解决办法,形成强制性要求,指导居住区和单位庭院集雨型绿地建设,共同推动居住区和单位庭院内建设集雨型绿地的工作。

  另外,园林绿化局建议,应严格控制绿地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确保绿地雨水回渗的通道畅通无阻,这也是减少雨水径流、降低洪涝灾害的重要环节。(记者饶沛)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