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租房入户不应过度解读为救市

2014年06月25日 10:29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楼市正在进入理性回归的通道,贸然救市,效果如何尚难以估计,会否再次导致房价的反弹,却要纳入考量。从过往经历看,政府乱干预市场运行不仅难以实现政策初衷,反而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反向结果。地方政府在防止供应过剩的同时,不能用传统的救市思路将泡沫再一次吹大,引发硬着陆风险,由市场机制调节房地产走势才是最佳选择。

  6月16日,广州市发改委、市人社局联合下发《广州市引进人才入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其中颇受关注的是针对没有自有房产者,可在租赁房子或者用人单位安排住房的所在地落户。这一政策被解读为“抢人”救楼市,将使原本只能在广州买一套房或不能买房的外地户籍居民增加了一个甚至两个购房名额。

  在楼市的多事之秋,各种小道消息撩拨着人们的神经,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会被有心人拿到显微镜底下仔细解剖。而在笔者看来,将租房入户政策的变动与救市挂钩,或有过度解读之嫌。

  我们要问,引进人才入户政策的调整,究竟能够抢到多少人?事实上,“抢”到的人数多寡并非这一政策考量的初衷。理性审视引进人才入户的政策,出炉的背景是配合城市的转型升级、配合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战略,背后更深远的则是户籍制度改革这一盘大棋。光是盯住其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未免会带来一叶障目的困惑。作为特大城市,中央规定广州要控制人口规模,但广州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人才入户政策指向的是人才结构的合理配置,并不是抢人、救市那么简单。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不是拿着一纸租房合同便可入户广州,合法承租且依法办理了一年以上租赁备案手续的房屋租赁合同仅是落户所需的“本市合法住所证明”,人才落户还需要迈过学历、职称等多道门槛,甚至需要提供户口簿及业主、户主同意搭户证明。正如有些人心存疑虑,除了自家单位,还有哪些房东会愿意租客搭户落户。从这个角度上看,这一政策影响的人群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对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影响也较为有限。

  我们相信,伴随着户籍制度的深化改革,未来城镇化的发展,稳定的经济增长,将为房地产市场发展提供空间,但是这绝不是出于短期救市考虑的急就章。在成交低迷、房价走低、市场风声鹤唳之时,指望着“抢人”救市、指望着政策调整松绑救市,或许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幻想。当前,货币政策如果难以再现实质性松动,即使松绑调控政策,房地产市场也难以一下子力挽狂澜,部分区域供过于求、楼市库存居高不下的客观现实不改变,市场仍处于消化库存、稳步回调的阶段。此时,无论是房企,还是政府部门,不应一味依赖或迷信于救市一方灵丹妙药可解百毒,而应基于经济形势、行业发展的周期性变化,尽早制定出科学的战略,规避潜在的风险和危机。

  楼市正在进入理性回归的通道,贸然救市,效果如何尚难以估计,会否再次导致房价的反弹,却要纳入考量。从过往经历看,政府乱干预市场运行不仅难以实现政策初衷,反而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反向结果。地方政府在防止供应过剩的同时,不能用传统的救市思路将泡沫再一次吹大,引发硬着陆风险,由市场机制调节房地产走势才是最佳选择。

  当前,楼市正是敏感时期,市场上各种虚虚实实的降价促销、政策调整消息满天飞,市民真假莫辨,心理预期也受到严重干扰。因此,不宜过度解读部分城市的松绑政策,更不能简单随意地将正常的改革措施贴上“救市”的标签。作为政府部门,在发布信息时也要做好同步解释性工作,在市场各种纷繁流言甚嚣尘上之时也要及时站出来,向公众公布权威信息,真正发挥出合理引导楼市预期的作用,给市场一个稳定的政策预期。

  (郑佳欣)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