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挤“泡沫” 让专利变成生产力

2014年06月27日 14:38 来源:大连日报 参与互动(0)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3年中国发明专利有关情况显示: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3年位居世界首位。从数量上来看,我国是专利大国。然而,在追求专利数量的利益驱动下,“泡沫专利”和“垃圾专利”在各地蔓延。我国的有效专利中,“高质量”的发明专利只占1/10左右。

  专利泡沫是如何吹出的?各级地方政府是一个推手。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首次将“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列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此后,不少地方政府都出台专门政策对专利申请进行了资助和奖励。这些补助或奖励政策的本意是推动科技创新,但在实践中,由于政府根本不知道申请人的专利技术含量和成果转化情况,造成了专利数量的过度膨胀和质量的不断下降。

  专利的数量多不能说明什么,关键要看专利的商业化、产业化利用情况。无力与应用市场有效对接的专利,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意义,甚至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虽然政府主导的专利支持,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创新成本,增强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但专利制度由财政出钱来推动,最大的问题就是转化率非常低。如果企业自己承担费用,专利如果不转化就要付出成本,那么,企业会想尽一切办法转化。我国的专利申请量已持续多年增长,已经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时候。政府与其奖励和资助专利申请,不如下大力气建立起专利协同运用体系。现在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利难以实现产业化,主要是没有一个合理的渠道和方式,这就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完善的信息平台,推动专利从“研发端”到“应用端”流动,实现专利制度设计的初衷,让专利变成生产力。(谢小芳)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