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一堆部门何以管不住一堆垃圾

2014年07月03日 14:06 来源:郑州日报 参与互动(0)

  从2000年起,北京、上海、南京等8个城市作为试点,开始试行垃圾分类。但14年来,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进展缓慢,垃圾混运给垃圾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加剧环境污染,并造成可循环资源的严重浪费。(6月25日新华网)

  从资源学的概念说,世界上没有垃圾,垃圾都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资源链环环相扣,垃圾亦构成其中的一环。只要采取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几乎每样垃圾都能做到物尽其用。

  事实上,城镇中的大街小巷一直活跃着一个垃圾分类群体:拾荒者。他们长年累月地分拣着包装盒、塑料袋……许多废弃物,经他们之手避免了被浪费的命运。但这股自发形成的分散力量,跟现代高效的分类回收体系不是一回事。

  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在原地打转,被网民戏称为“比蜗牛还慢”,在于利益相关方各打各的小九九。在清运这一环节,由于分类运输增加成本,负责垃圾清运的环卫部门更爱“混装”。在回收这一环节,受市场影响,当废品处于低价时无人问津。在焚烧这一环节,垃圾焚烧厂是按焚烧发电的垃圾重量享受政府补贴的,此情况下焚烧厂首先考虑“吃饱”而非分类。

  “一堆部门管不住一堆垃圾”,这是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难以推进的关键。不愿意干事、不善于干事,当然就乐意推诿、扯皮。城管部门不接招,市政市容委员会就会踢皮球,环保部门把事情推出门外,而负责管理可回收物的商务部门则会把职责卸个一干二净。该管的不管,该做的不做,“九龙治水水不治”的困局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个新版。

  再生资源回收作为物资不断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可谓利国利民。可是以目前的状况,什么才是垃圾分类试点难题的正解?多部门管理“交叉”,形成管理“真空”,责任应该落实在哪里?怎么样才能做到有效落实?

  再生资源回收,已被创出了多种多样的模式。譬如,巴西赛普利模式,即拾荒者合作社模式,就是制度创新的成功案例。赛普利通过建立拾荒者合作社,分拣市政环卫部门无偿送来的干垃圾,从中回收再生资源,并将再生资源卖给登记合作的回收利用企业,达到强化资源回收和促进垃圾干湿分类的目的。还有台湾的四合一模式,这一模式发挥社区、回收商、地方政府(清洁队)和信托基金的作用,社区组建资源回收互助组织推动家庭垃圾分类、回收和预处理,回收商建立高效的回收系统,政府承担定时、定点、定线收运,信托基金向回收体系注入资金推动社区、回收商和地方政府清洁队严格执行资源回收制度。四个主体分工协作,合而为一,充分体现了全民参与及经济激励在资源回收过程的作用。

  与其乱打乱撞,老也理不出头绪,不如见贤思齐,把别人管用的经验拿过来。譬如,垃圾分类试点可否直接套用或借鉴他人先进的管理机制,创新制度设计,形成从源头到终端的完整处理链条,从而“走出一堆部门管不住一堆垃圾”的尴尬局面?不用说,破局需要时间与精力,但更需要相关部门拿出责任感使命感及最给力的担当。(伊 文)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