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武汉集中“晒单”:推动行政新模式

2014年07月11日 14:44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7月6日,武汉2014电视问政“期中考”最后一场落幕,但问题整改处理并未止步于此。7月8日、9日,市治庸问责办发布通报,将电视问政头两场曝光出的具体问题和整改情况详细公开,通过本报头版、二版显著位置列出了当事人员的单位、姓名、违纪情况和问责详情。

  连续两日的集中“晒单”,让一批违纪违规公务员和领导干部“亮了相”。以7月9日本报头版刊登的“13起公车私用和违规停放当事人及领导被问责”为例,13个单位涉及各行各业,书记、院长、总编辑、行长、总工程师,一一点名道姓上了“榜单”,诫勉谈话、书面检查、罚款、扣绩效考评分、党内警告、解聘、立案调查,各自的处理结果精确到细节,这样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对全社会的公开通报,明显让人感觉到不同以往的气象。

  整改是否到位,主要是看结果,现在各部门把整改方式与过程亮出来,让人感受到肃爽之气。对外,这是政务信息公开,对内,这是以社会舆论关注进行自我施压。电视问政的特色就是当面锣对面鼓,现场反映问题如此,后期整改问题也应如此。提问也好,主动“晒单”也好,都可以做到直接让人冒冷汗。以前,政府部门给出整改承诺,然后到期交答卷,现在全部整改过程也都处在“考试”状态,每一个步骤都以“读秒”方式完成。问政反映的某一个问题,通过这种集中“晒单”又被细化,问题的问题被二次曝光,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新的行政模式。

  在惯常印象中,从各部门到各环节的谈话、检查、罚款、扣绩效考评分等等,属于政府“内务”,显现出某个部门日常的工作状态,人们可能不太关心。但把这种“流水线作业”拿出来公布,有方便人们监督的作用,如果有市民需要知道整改的进展和质量,可以据此一对一的核查。问题整改固然是看结果,但谁能评判结果?除了那些直接的利益相关者,还应包括所有市民,而评判的依据除了主观印象,还应有这些“对账单”。总而言之,问题整改获得了量化评判依据,这是政府行政科学化、理性化的必然追求。

  可能有些看似情况不太严重的“小问题”,一般就在内部当“家丑”低调处理了,批评教育等细节过程,也就局限在相关单位和当事人的小范围内,不至于将少数干部的“难堪”扩大到社会影响的层面。 “静悄悄”的处理一定程度上的确给了一些党员干部认识错误的宽松环境,敦促他们及时改正错误,将问题留在单位内解决。但是,集中“晒单”后,就没有什么是小事了,没有什么是情节轻微了,细节决定一切,压力四面八方而来。这将逼着我们的公务人员更加仔细谨慎,工作作风完成粗糙到精致化的转变。

  当前,公车私用、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个个都是舆论的焦点,问题普遍带有复制性,唯有科学、精致化的行政管理,才能让问题整改同样做到批量进行。让每一个被呈现出来的具体问题有名有姓,责任有人认领,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监督与评论,形成强有力的舆论攻势,防微杜渐,让庸懒散的苗头无处遁形。

  电视问政“开考”三年以来,节目本身已经带给社会颇多惊喜,更值得期待的是,通过这一平台的努力,最终树立起服务型政府的新形象标杆,不断开创优良的政务新风气。(评论员 李杏)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