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燕赵晚报:“公交保卫战”需从人的角度入手

2014年07月18日 14:16 来源:燕赵晚报 参与互动(0)

  针对少数地方近期接连发生公交车纵火案件,公安部近日紧急部署进一步加强地铁公交安全保卫工作。公安部要求,各地公安机关要全面提升防控等级,进一步强化重点物品、重点人员管控。同时,各级公安机关要积极提请党委政府加大投入,在每列地铁列车、每辆公交车上配备安全员。(《新京报》7月17日)

  由于公交车是人口密集、流动性大且相对封闭的公共场所,一旦发生有人蓄意犯罪,危害后果不堪设想。有鉴于此,加强安保力量,从而提升公交车、地铁等公共场所的防控等级,理应成为相关政府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公安部的部署工作来看,无疑很有针对性。这些举措一方面可以起到排除安全隐患的作用,另一方面对犯罪分子也是一种心理威慑。

  只是,再好的举措,要想真正起到保卫公交安全的目的,关键仍在于执行和落实是否到位。以配备安全员为例,从理想情况看,这固然相当于加设了一道安全防线,但就现实而言,繁忙路段的公交车载客量非常大,一个安全员是否有足够的精力?他们的责任心和素质如何保证?这些问题倘若不解决,“安全员”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摆设。

  更加现实的问题是,加大安保力量,必然意味着资金投入的增加。如果长期实行,这将会是一笔不小的投入。那么谁来落实和保障?校车问题就是一个前车之鉴,如果制度上完备了,但资金不到位,最终难免陷入不出事就拖,一出事就后悔不迭的困局。

  从更大的视野来看,保卫公交安全,不仅要有技术层面的改进,还要有非技术层面的提升。其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发生在公交车上的犯罪活动具有突发性乃至“自杀性”的特点,很难从技术角度绝对避免。这个时候,公众的道德素质和公共素养往往能够在特定情况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近几次公交纵火案中,现场乘客大多是慌乱逃生,似乎无人想到安全锤,在客观上加剧了此类公交惨案的伤亡后果。

  从人的角度来反思公交安全,还需要加大对社会底层群体和弱势者的关注。几起公交纵火案的肇事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身处社会底层,要么因个人原因成为人生失意者,要么是自感遭遇不公平待遇而诉求又无处表达,因此心理灰暗。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并不少,但也正因为他们生活得毫无存在感,更应得到社会的关注。无论是地方政府部门还是社区,都应该建立相应的沟通和对话机制,也许一句话、一声问候就能避免一场悲剧。吴龙贵(云南昆明)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