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河北养雁女孩被赞“暖三观” 坦言自己为何“不逃”

2014年07月18日 19: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河北养雁女孩被赞“暖三观”坦言自己为何“不逃”
    河北省宣化县王家湾乡阎家村口,张宏霞和村主任刘汝明在探讨如何将无人居住的农舍,开发成“农家乐”青年旅舍。这里山清水秀宛如世外桃源,适合爬山和采摘,困难是启动资金暂无着落。 崔涛 摄
张宏霞检查生病的雏燕(资料图片)。
张宏霞指导村民郭忠荣养殖非洲雁(资料图片)。

  中新网张家口7月18日电(记者 陈国林 崔涛)“你可以不记得我叫什么,不记得我做过什么,但一定要记住桑干河畔那个叫王家湾的地方,还有那群承载着不到3000人致富梦的非洲雁。”这是河北省宣化县王家湾乡阎家村女大学生村官张宏霞在演讲中最想说的一句话,但在排练时因时长被删掉了。

  张宏霞养殖非洲雁带动当地村民致富的故事,曾被河北媒体广泛报道,并引起中央电视台、中新社等国家主流媒体的关注。近日,河北省“中国梦·赶考行”百姓故事汇宣讲活动总决赛在河北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张宏霞再次成为“娇点”。此次活动由河北官方举办,历时6个多月,全省近20万人参与,包括张宏霞在内全省11人进入总决赛并最终获奖。

  在演讲的最后,这个24岁开始到山区工作的城市女孩,这个曾因养雁清理粪便被村民议论的大学生村官说,“我今天站在这里,其实想表达的更多不是怨言,而是感恩。我感恩我这一路走过来,有那么多人在帮我、支持我。如果您想问,我的中国梦是什么,那就是我不走了,不逃了,我愿意扎根在这山沟里,一辈子。”

  讲这段话时张宏霞哭了,评委、现场观众、看过这期节目的人都热泪盈眶。

  报到时有人问:你还走吗?

  在全国22万在岗大学生村官中,张宏霞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抵达山乡。他们不是公务员,属于签约就业,工作三年后,可以离开山村另就业,也可以继续签约。张宏霞2011年10月24日抵达王家湾乡,意味着还有几个月就服务期满。

  宣化县位于河北环京贫困带,是国家级贫困县,桑干河畔的王家湾乡又是该县最偏远、最贫穷的山乡。用该县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世禄的话说,在这片面积相当于7个澳门的土地,年轻人像桑干河水一样流向京津冀都市,他们进城求学、工作或者务工,留下不到3000人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也留下一处几乎没有工厂的世外桃源。

  张宏霞1987年出生于张家口尚义县城,是位建筑商的女儿,从小到大没干过农活,更别说养殖,家里只养过一条宠物狗。来王家湾之前,她是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应届毕业生,英语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双学位,专业英语8级。如果不是通过河北省大学生村官四级联考,她会留在城市,继续担任太原市新东方培训学校的英语教师。

  在接受央视7频道《致富经》栏目采访时,张宏霞承认当年前往王家湾时还是“满怀期待”的。通往这个山乡的路是连续的盘山路,还要穿越桑干河大峡谷。回忆起3年前的初冬,张宏霞用“纠结”形容她与王家湾的初次邂逅。“还不到吗?”这个24岁的城市女孩一遍遍问开车送她的家人,拐过一道弯又是一道弯,每拐一道弯,原本喜悦的心情就经历一次下沉。

  “至今没人数清从县城到王家湾要拐多少道弯,因为人们数着数着就没耐心了。”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这位已经27岁的女孩说,拐了200多道弯才到达王家湾。沿线是废弃的玉米秸秆、参差不齐的土坯房,偶尔有老人牵着驴到远处的河里饮水,这一切令她恍若隔世。

  到乡政府报到时,一位副乡长见到张宏霞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你还走吗?”

  据介绍,此前大学生村官来后,看到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都先后离开了。王家湾乡党委书记王志勇也曾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去年乡里分到3个大学生村官,最后只有2人报到,没呆几个月也走了。

  山区孩子们的愿望令她“无处可逃”

  是什么让这个女孩最终留下?

  张宏霞说,在车上,一家人曾讨论“还去吗”,父亲说“试试吧”。或许父亲想说“人生应该有另外一种风景”,但他没有说。

  接下来是大雪封山,整整三个月都没通车。寄居在乡政府一间破旧屋子里的张宏霞,还是想当一个“逃兵”。临走前总该给乡里做点事情吧,于是她主动要求到全乡唯一一所小学担任英语代课教师。

  山里的孩子淳朴善良,和张宏霞熟悉了之后,每次看到她都张开小手扑到她怀里,亲密地喊着老师。

  一堂晚自习课上,张宏霞突发奇想,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愿望写下来。看着孩子们写在纸上的一个个“愿望”,张宏霞“崩溃”了,眼泪忍不住掉下来。

  “我想要一本作文书,还有一瓶花露水”“我想要一个文具盒”“我想看彩色电视”“我想要画册上的芭比娃娃”“我想让张老师留下来教我们英语”……

  多么容易实现的愿望,但这里的孩子却遥不可及。他们的父母常年打工在外,爷爷奶奶骑着毛驴出山要走几个小时。

  “当时眼泪一直在流,我说我一定要留下来。”张宏霞告诉记者,相比山区的孩子们,她在山区所有的不适应,受到所有的苦,实在算不了什么。

  为什么要养非洲雁?

  冰雪融化的时候,张宏霞来到更深的山区,担任阎家村联合党支部书记,开始“小鬼当家”的生活。一个城里的小姑娘,学的又不是农牧专业,怎么当两个自然村的书记,怎么带领乡亲发展养殖业呢?是怎样一种力量,让她变得强大,强大到去撬动古老的村庄前行?

  “四周都是山,床是木板搭的,村民对我这个‘娃娃官’也不信任,最令我受不了的是缺水,一个月也洗不了澡。”张宏霞如此形容最初的艰难。

  阎家村离县城90公里,离乡政府也有20公里,在册人口258人,但常驻人口不足80人,基本是老人和孩子。对面的自然村李家咀在册人口50人,目前只住了9户12人。破烂的房屋已经一半无人居住,医疗、教育、通讯等基础设施一片空白,“住旧房、没水喝、种玉米、晒太阳”成为极端贫困状态的写照,青壮年劳动力的“出走”更加剧了山村的贫困。

  “我是幸运的,恰好赶上了河北省‘基层建设年’和新农村建设。这些年,也是中央和省市扶贫开发力度最大的几年。”张宏霞告诉记者,她最终能够被乡亲们理解和接受,有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也离不开“好搭档”——村主任刘汝明。“刘伯伯1984年就当村支书了,那时我还没出生呢。”

  在大唐张家口发电厂等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张宏霞通过各种渠道争取项目资金,为村里打井、修路、建桥。原先,村民一到冬天就为吃水犯愁,需要拉着驴去5里以外的河里驮水吃。她先后引进帮扶资金20万元,为村里新建了混凝土蓄水池,改造了自来水管道,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难。在当地交通运输局的帮助下,又为村里修通了3000米水泥路。  

  阎家村是燕山——太行山扶贫攻坚重点村,村民仅靠种植玉米、果树维生,人均年收入只有1500元左右,如何带领村民致富成为困扰张宏霞的重要难题。

  一次,乡里一名同事给了张宏霞灵感。这名同事告诉张宏霞,她东北老家养过一种名叫非洲雁的禽类,抗病、生长周期短、产蛋率高,关键是市场上罕见,也许具有养殖优势。张宏霞开始上网搜集资料,当得知北京市郊有个非洲雁的养殖户,她立刻前往找到这名养殖户,学习如何养殖非洲雁。

  身处雁室:久而不闻其臭   

  在农家,有一个词叫“墩苗”,目前成为网络热词。大意是为了让庄稼生长得更好,在一定时期内控制施肥和灌溉,进行中耕和压土,尽量让庄稼根系向土壤深处生长,促进根系发育,比如冬小麦。

  3年的乡村生活,可以变成负能量,也可以成为“墩苗期”。对张宏霞来说,不仅仅是瘦弱的女孩变成“女汉子”,而是在城市难以收获的成熟。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慌,困难和办法是相对应的。”“想法和决定比辛苦更重要。”……采访中,这个女孩偶尔蹦出的话,令记者感到诧异。

  她不止一次地哭过。当乡亲们同意入股又反悔的时候,当她笨手笨脚开始育雏眼看着雏雁挤死的时候,当她在暴风雨来临时赶雁群回舍被浇成落汤鸡、滚了一身粪的时候,当村妇、回乡农民工对她指指点点、说“上大学有什么用”的时候,当上门推销肉雁和雁蛋吃了闭门羹的时候,当快要结婚的男友离开她的时候……她曾嚎啕大哭、掩面而泣或者偷偷饮泣。

  为了育雏,她烧土炕、点炉子、开红外线灯泡,在“桑拿房”里一待一个月,身上的臭味人见人掩鼻逃避;为了避免雏燕挤在一起造成死伤,她用棍子把它们分开、用隔板把它们隔开,常常一夜不睡;为了省钱,曾经花钱大手大脚的她学会了讨价还价,自己搬运饲料,体重80斤的她竟能扛起100斤重的袋子。

  关于育雏室的臭,张宏霞举过一个例子。村里有位妇女,养猪养鸡,对脏、臭算是“见过世面”了,一次她想看看怎么养雁,一掀帘子还没进屋就扭头呕吐。

  “高温再加上非洲雁的粪便,味道确实很臭。”张宏霞笑着说。由于长期和大雁待在一起,她自己却“嗅觉失灵”,已经感觉不出臭味了。

  如今,张宏霞建立了张家口市第一家非洲雁养殖基地,注册了非洲雁的品牌“桑湾”,办起了合作社,吸纳了全乡300户村民入社入股,村民户均年收入增收1500元左右。经历了3年村官生活,她称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变得坚强,并有了一颗平常心,面对困难不会感到恐惧,遇到任何问题不会抱怨。

  直到今天,她还坚持每周到乡里小学上3堂英语课。

  河北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透露,目前,河北省有1.1万名在岗大学生村官。他们的作用是:农村发展的需要,为新农村建设输送了一支重要力量;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为基层储备了一支重要力量;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树立了大学生到基层一线锻炼成长的一个重要导向。

  这位负责人表示,张宏霞通过在基层农村的学习、成长,确立了思辨的哲学观、务实的生活观和超越的理想观,真正体现了“梦成于道,梦成于能,梦成于干,梦成于德”。每每读她的故事,都感到振奋和温暖。(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