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舟山30年增殖放流振兴渔场 计划7年入海20亿鱼苗

2014年07月23日 13: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舟山30年增殖放流振兴渔场计划7年入海20亿鱼苗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抽样计数大黄鱼苗种 方堃 摄
图为220万大黄鱼苗种放流入海 方堃 摄

  中新网宁波7月23日电 (见习记者 方堃)“多年绝迹的曼氏无针乌贼爬上了寻常老百姓的餐桌,毫无渔汛可言的大黄鱼也有捕获。这都是增殖放流经过多年不懈坚持取得的成绩。”近日,浙江省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章又荣不无骄傲的告诉记者,舟山30余年坚持增殖放流修复海洋渔场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

  浙江舟山是中国最大的海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之一,素有“东海鱼仓”之美誉,但自上世纪70-80年代起,由于渔业资源衰退、过度捕捞、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传统东海四大经济鱼类中的黄鱼、小黄鱼、墨鱼濒临灭绝,“无鱼”成为东海之殇。应对这一状况,早在1982年,浙江省舟山市就开始实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

  “刚开始只是放流1cm左右的中国对虾苗,数量也很少,随着大黄鱼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1999年的时候舟山首次组织了大黄鱼增殖放流,那年投放了6万尾大黄鱼苗种。”章又荣向记者介绍。

  也正是从2000年起,鱼老大周德军开始捕获到绝迹多年的大黄鱼。

  今年57岁的周德军有一艘160吨重、320马力的渔船,从17岁开始就从事渔业捕捞,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鱼老大”。他的渔船每年可以捕捉到2000到3000斤左右鱼类,直销日本。“前几年日子确实不好过,大家捕捞的工具越来越先进,舟山渔场里的鱼越来越少。”周德军告诉记者,他的渔船一年各项费用加起来一共是200万,毛利收入要减去200万才能算是盈利。在“鱼荒”严重的时候,他只能靠国家的柴油补贴撑过来。

  但随着浙江省对振兴修复浙江渔场重大战略的不断深入,浙江渔场渔业资源衰退势头得到了一定程度地遏制。在2012年8月11日,舟山市普陀区桃花岛渔民8条渔船一水捕获大黄鱼近10吨,其中单船最高产量2吨多,产值200余万元,创下舟山渔民一水单船最高产值的新纪录。

  8条渔船破纪录的大丰收后,周德军也立刻赶到桃花岛捕捞。他告诉记者,那次捕捞他的产值达50万。“说实话,能捕到这么多大黄鱼,除了运气和经验,主要归功于政府的增殖放流。”

  据悉,今年舟山市投入增殖放流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增殖放流品种达到15个,以大黄鱼、鲷科、三疣梭子蟹、海蜇、对虾、曼氏无针乌贼等本地传统经济品种为主。在7月22日,一支由大学生志愿者、舟山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渔民代表、纪检人员组成的放流队伍全程参与了舟山220万大黄鱼苗种的增殖放流活动。

  “在此之前,增殖放流修复海洋渔场只是我在书本上听说过的一个概念,直到现场亲眼看见220万大黄鱼苗种入海,才真正感受到政府对渔场修复的力度和决心。”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赴舟山助渔队志愿者李锡武看见大黄鱼苗种入海后由衷感慨道。

  据悉,今年舟山市计划放流各类鱼苗3.6亿尾。未来几年,舟山市将进一步加大海洋生态和渔业资源的修复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加大资金的投入,保证增殖放流年均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2014年至2020年的7年时间内计划完成20亿尾鱼苗放流,切实修复舟山渔场。(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