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多一点“扁担锄头”的体验

2014年07月25日 15:16 来源:湖南日报 参与互动(0)

  19岁的夏刚,洗过车、进过厂、发过传单,现在又卖起了葡萄。“我觉得年轻啥子都可以尝试,赚点生活费也是好的。”他说,马上要上大学,要花父母很多钱。填完志愿后,他就借来一对箩筐、一根扁担做起了小本生意,不仅赚钱,还学会与人打交道,他坦言自己“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7月24日《中国青年报》)

  对这样一则新闻,笔者深以为然。对于当今的孩子们,是应该多一些扁担体验、锄头体验,以及流水线体验。

  参与社会实践,得到多少物质回报,倒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让我们的肩膀和双手,和艰苦的劳动亲密接触,体验到任何劳动背后,都有苦累,腰酸背疼,“饿其体肤”,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开拓天地,让精神“拔节”。

  如果说,课堂给孩子们提供的是基本的书本知识,那么,让孩子们和扁担、流水线亲密接触,有助于让肤浅而感性的书本认知,变成真实的、鲜活的、带有眼泪和汗水味道的现实认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种“躬行”,能促使孩子们获得更多的人格、心理和道德进步。

  当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谈得更多的是知识、升学率、高分,而恰恰忽略了扁担、箩筐、流水线中的成长元素。我们过多的用“知识上的发展”、“教室里的发展”,取代了“实践中的摔打”、“广阔天地的摔打”,结果,孩子身上的珍惜意识,节约意识,换位思考,开拓精神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竞争的根本之道,首先必须学会生存。有报道称,普通美国家庭子女上大学的费用,父母平均承担48%,子女平均承担33%,其余为奖学金和亲友资助。我们在推崇素质教育的时候,要尽可能引导孩子走向需要付出艰辛的社会实践,走向复杂、艰险而有趣的社会认知。只有经过这样的磨炼,孩子才能在体验中得到脱胎换骨式的全面发展。(耿银平)

【编辑:刘艳】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