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鲁甸地震灾区勇士群像:党员干部挺起灾区脊梁

2014年08月13日 19:0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灾区的脊梁——鲁甸地震灾区勇士群像

  鲁甸县委书记保剑、龙头山镇党委、妇女主任邓启会、志愿者李英俊、护士周光兰、救灾夫妻……他们义无反顾冲在一线,尽己所能,日夜奋战,唱响了一曲动人的赞歌。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党员领导干部挺起了鲁甸地震灾区的脊梁。

  县委构筑抗震救灾坚强堡垒

  3日下午,得知地震消息,鲁甸县委书记保剑立即通知启动全县应急预案,并直奔震中。

  越接近震中,房屋倒塌越严重,惨烈场景让保剑顾不得频繁的余震和翻滚的乱石,他加紧挺进,一个半小时后,抵达重灾区龙泉社区。

  救人安置、核查灾情、分工协调……保剑带领各级干部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太困了就插空在行车途中打个盹。

  “在最困难的时候,我必须和群众站在一起!”保剑连日奔波于龙头山、火德红等几个受灾惨重的乡镇;每晚回县城参加指挥部的会议直到凌晨,便又连夜赶回灾区现场巡回办公。

  保剑一直有腰疼的毛病,这些天疼得实在厉害了,就左手掐着后腰,右肩靠在墙上缓一缓。

  家住县城的县委办主任余朝明是震后第一个赶到县委驻地的县级领导,这些天一直驻守县城负责后方协调和后勤保障。

  余朝明的老家就在龙头山镇,家里6名至亲在地震中罹难,直到现在他仍未回家看望。岗位的特殊性,让他根本抽不开身。

  直到中元节那天后半夜,他找了个墙角烧了纸钱。“等忙过这段时间,我再到他们坟头去拜祭。”余朝明说。

  地震以来,鲁甸县委领导班子没有一个人掉队。他们坚守在一线,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团结奋战,筑起一座坚强的抗灾堡垒。

  震不垮的龙头山

  龙头山镇,震中地区。危难时刻,镇党政干部挺身而出。

  镇党委书记李善云,去年被派到昭通市侨通公司挂职,地震时他并不在龙头山。没等县里通知回来救灾,他立刻赶往龙头山。“我在这里干了两年的书记,情况我最熟悉!”他说。

  镇上的房子垮塌严重,人们涌到街上,有些村民守着亲人的遗体不肯离去,情况危急。李善云马上叫几名干部挨家挨户引导村民到安全地点。

  4名亲戚在地震中丧生,但李善云忙于救灾,直到亲人火化都没去看一眼。“家里人肯定会怨我,但我是书记,救灾是我的职责。”

  镇党委代理书记卢敏去年11月任职。“那天是周日,我正在鲁甸县城的家里。得知地震,我马上往龙头山赶。路遇塌方,只好手脚并用摸索着翻过去。”卢敏说。

  到了镇上,卢敏立刻打电话询问各村支书伤亡情况,并及时统计出了整个镇的初步伤亡数据向省里汇报。

  龙泉村支书唐正云多名亲戚遇难,他忍着悲痛带领村民坚持救灾。哪个村缺帐篷、哪家的救灾物资还没到位……唐正云挨个解决。一连几日,嗓子喊哑了、身体如铅重,但他仍坚守岗位。

  镇办公室副主任沈亮才、水管站站长杨发力,两人的母亲都在地震中遇难,但他们都顾不上家里,第一时间投入救灾;龙头山中心卫生院院长邵浦两根肋骨骨折,稍作处理后就回到灾区救治伤员……

  邓启会的灾情记事本

  “每户要达到1顶帐篷、大米发放61件×3包……”这是巧家县包谷垴乡新坪村妇女主任邓启会记事本上的内容。

  地震后,邓启会就一直参加搜救转移村民工作。5日起她到新坪村下大坪集中安置点负责救灾协调。

  “这里有400多人,大家给我说的都是要紧的事,不记在本子上,我怕忘记了。”邓启会说,要做的事情很多,不能落下一件。

  8月5日,在记事本的第一页写满了红色字迹,那是安置点急缺的物资:方便面45件、帐篷15件……哪家缺水、哪家领了大米、哪里送来了棉被,她都记下来。许多信息是她一个一个帐篷进、一家一家问来的。

  “她每天早上6点多就忙活起来啦!一直要到夜里两三点,别人睡了她还要核算物资数量。”一位村民说。

  因为离自家很远,几天来邓启会没顾得上家里,只知道房子倒了。“我在这也没帐篷,哪家喊我过去睡我就睡在哪家的帐篷里。”邓启会笑了笑。

  “这个本子快要写完,已找好了新本子。”邓启会说,每件都关系到受灾村民的生活,每件都得认真对待。

  扛起志愿者的大旗

  地震发生后,58岁的李英俊就坐不住了。4日,他摘了自家果园里的苹果,带了20个馒头,开着自己的“抗震救灾专用车”就出发了。

  “必须去!”李英俊说,“我这车是一面大旗,是一种承诺。”李英俊的这辆小面包车前,一面“共和国义工”的红旗十分醒目。

  吃住都在车上。这辆车已经开了12年,走过40万公里。汶川、玉树、彝良、芦山……李英俊说:“哪里有地震,哪里就是我的家。”

  日夜兼程,一个人从河北邢台开到云南鲁甸。他先踩点,顺便接送志愿者。了解到震中龙头山镇救援力量比较强,他就转战到火德红乡。看到一些老百姓抱着米,但没有锅,他便和几位志愿者一起到昭通去采购,锅、碗、铲、油、盐、醋、酱油、辣酱,一个村一个村地送。

  “今天要送银盘33户、大坪45户。”他一边开车一边念叨。

  看到在彝良地震时受捐的人也来捐款了,看到志愿者队伍专业素质更高了。他说:“这是从平凡走向伟大的一步,腿迈开了就收不住了!”

  2012年,李英俊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了党员,责任使命更重了,救灾时就要是个‘壮劳力’!”李英俊说:“入党前是根柴火,入党后就变成一支蜡烛,是火种,可以‘点燃’更多的人一起干。”

  外科护士周光兰:“伤员需要我”

  “伤员需要我!”周光兰说。

  36岁的周光兰是鲁甸县人民医院外二科的一名护士。地震发生后,夜班调休的她立刻往医院赶。“工作特殊,总不能等医院通知吧!”

  就在赶往医院的路上,周光兰接到电话,得知70多岁的公公遇难。

  面对突然逝去的亲人,看着一拨又一拨陆续送来医院的伤病员,周光兰告诉自己:坚强面对现实。

  她强忍着悲痛,坚守在岗位上。运送担架、协助清洗和包扎伤口、帮病人擦身……几天来,她和同事们不分昼夜地照顾着受灾的父老乡亲,几乎没有停歇。

  龙泉村村民林明凤在地震中骨盆骨折。“送来的时候,她浑身上下是泥。”周光兰说,她和其他医务人员一起,协助家属帮林明凤清洗干净,送上病床。短短几天,林明凤和周光兰已经很熟悉。她们互相安慰着,灾难总会过去,未来要坚强生活。

  “有那么多的生命需要抢救,我怎么能不在?”周光兰说。

  奋战在一线的救灾夫妻

  罗以明是龙头山镇总工会的干部,妻子杨艳是龙头山镇农技站的职工。地震发生后,他们立即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投入到生命大救援。

  家住营盘村的78岁父亲在地震中被埋,不幸遇难。罗以明和杨艳强忍悲痛,继续奋战。

  “我们两个都是共产党员,大灾当前,那么多的乡亲需要去抢救,我们顾不了小家,只能顾全大局。”杨艳一边说着,一边擦去眼角的泪痕。

  父亲没了,罗以明依然在营盘村和部队官兵、乡亲们一起救人,彻夜不眠。妻子也在龙头山镇救人。他们的想法很简单,能救活一个就救活一个,只要有希望就尽力而为。

  按照当地风俗,父亲的遗体在装进棺材前,长子要见一面。4日晚,罗以明终于见到了至亲人,在棺材旁号啕大哭。随后,他继续投入救援。

  地震过去10天,罗以明和杨燕依然各自在一线奋战。丈夫在镇上帮助发放救灾物资,妻子在翠屏村负责卫生工作。

  “人已经没了,我们只有坚强起来,在共建家园中尽到自己的责任。”杨艳说。(参与采写记者:王长山、杨依军、刘丽琴、董芮、侯文坤、胡旭、庞明广)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