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官员:基层调研报告报送渠道有限 削弱干部积极性

2014年08月27日 11:08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一晃参加工作已十几个年头,经历了多个岗位的变化,我对调研工作的差异性也有了不少感受。

  在市级综合决策部门工作时,总体感觉重视调研,干部素质高,视野宽阔,但也存在一些误区。一是过度宏观化,把所谓“高度”等同于只从“广角镜”、“大面上”看问题,使得一些调研报告不具可操作性,难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过度专业化,内部调研多,跨部门联合课题少,从部门出发得出的结论可能对自身工作有利,但未必利于全局。三是过度学术化,不可否认政策研究需要借助高校和专家力量,但有的部门将调研报告都转包给学术单位,自身研究能力无从提升。

  来到区县工作后,我深感基层抓工作比较实,执行能力强,克服困难不乏技巧,但普遍缺乏对调研的主动和热情。一是人才匮乏,基层领导干部的主体主要是处科级干部或刚入社会的大学生,前者具体执行操作少,难以抓准问题形成报告,后者不了解综合工作,视野窄,也很难发现问题。其二,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基层的调研报告或策论文章“人微言轻”,报送渠道很有限,削弱了调研积极性。

  应当说,调研在部门和基层工作中极其重要。尤其是在改革再出发的开局阶段,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夯实基层调研这一重要基础。顶层设计离不开基层实际作依据,宏观构想离不开微观落地作支撑。对于基层来说,深化改革决不简单是坐等中央设计、部委设计、市委设计,更多的还要去发现不同部门、地区、层级业务的关联性,主动设计本级政府或部门的业务结构,以更好地落实和推动各项改革任务。作为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调研本身就意味着要改革创新。而且,调研也是激发干部钻研热情和扎实作风、凝聚力量打造学习型组织、发现和培养年轻人才的过程,在基层建设中必须重视起来。

  如何加强基层调研是个大问题,关系着改革发展的实际脚步,也涉及人才培训、干部流动、渠道建立、跨界合作、绩效监督等多个方面。身处全面深化改革的年代,就应顺合时代需要来开展调研,这是我们的必然选择。(王海峰 作者为怀柔区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