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强雷暴导致浙江金华市区6成公共自行车站点瘫痪

2014年09月04日 09:29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昨天早上,《钱江晚报·浙中城事》热线0579-89111111和金华的便民服务平台88900000都接到不少市民反映:市区不少公共自行车站点“罢工”了,不能正常借车还车。

  这是怎么回事?钱江晚报记者立即联系上城管服务中心和公共自行车的运营商橘子公司。工作人员解释,受天气影响,从前天晚上9点多开始,市区有130多个公共自行车站点出现故障,无法正常使用。

  雷雨大风过境后

  公共自行车站点瘫痪了

  前天晚上,金华市区电闪雷鸣,暴雨如注,不少地区出现强雷电和7~9级大风,许多路段积水严重。这样的天气给出行带来了很大麻烦,金华市区的很多公共自行车站点也因此遇故障停摆,不能借车也还不了车。

  经过排查,城管服务中心和橘子公司工作人员发现,是公共自行车系统的通讯网络出了问题。“我们用的是中国联通的网络,当晚雷暴太强烈,他们在江南和江北的几个机房都出了故障,通讯中断,导致大部分自行车站点也处于瘫痪状态。”

  为了修复这些故障,橘子公司的技术人员和联通的工程人员都熬了个通宵,彻夜抢修。截至昨天下午4点,除了还有8个站点因本身线路板损毁无法在短时间内修复外,大部分站点都已恢复正常。“好在这些坏掉的站点都比较分散,对市民影响不会太大。”

  工作人员在尚未修复的站点内张贴了告示,提醒市民先不要在此借车还车,若碰到什么问题,可以拨打热线电话处理。橘子公司负责人表示,技术人员正在抓紧时间抢修,由此造成的不便还希望市民们谅解。

  所有站点都装了避雷针

  遇强雷暴故障的概率较低

  记者了解到,目前金华市区正式投运的公共自行车站点有200多个,这一次因故障瘫痪的站点就有130多个,超过了60%,比例非常高。其中,江南大多数站点都受到影响,江北也有不少站点停运。

  虽然雷击发生在晚上,又是下雨天,市民出行借车的不多,影响面似乎不是特别大,但也有不少市民质疑:像前天晚上那种雷暴天气,在夏秋之交的金华出现频率还是比较高的,午后夜里都很常见。今后若是再碰上这种天气,公共自行车站点还会出现如此大面积的瘫痪吗?难道就没有防范措施吗?

  对此,橘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金华市区的每个公共自行车站点都装有避雷装置,总体上是安全的,但有时候雷暴太强烈,也会出现少数几个站点故障的情况,但这个概率还是非常低的。

  也就是说,这次出现大面积故障,是因为前天晚上的雷暴实在太厉害了。“目前来说,我们也没有更好的防范措施。”

  无法还车,费用怎么算

  请联系橘子公司处理

  虽然大部分公共自行车站点已经恢复正常运转,但这次大面积故障带来的后续问题仍有待解决。目前市民问得最集中的问题是,由于站点和系统故障,当晚很多人根本还不了车,还有的即便还了车,公交卡还是有可能一直处于“借车”状态。

  橘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如果有市民发现自己公交卡突然不能继续借车了,有可能是被锁住了。等网络修好以后,技术人员会通过后台进行自动解锁,因超时产生的费用也会进行处理,将故障时间算作还车时间,不会收取额外费用。

  另外,如果这两天碰到少数几个仍然故障的站点,大家可以关注金华橘子公司的官方微信jhjuzibike0579,根据提示发送你的位置,查询附近的其他站点。

  如果市民仍有关于公共自行车的疑问,可以联系橘子公司热线0579-83712345咨询。

  相关新闻

  600辆公共自行车,11月底前在浦江“上岗”

  浦江的市民不用再羡慕杭州、金华等地的公共自行车了,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600辆公共自行车马上将在浦江县“上岗”,到时候骑上单车就可把县城骑游个遍,领略“后治水时期”的浦江风光。

  根据初步规划,浦江公共自行车的站点将有17个,每个站点放置20辆左右。站点主要分布在老水晶广场、人民医院、仙华外校、汽运中心等东西南北进城口,市中心时代广场、中医院、四牌楼以及部分休闲绿道区也将布点。

  记者了解到,这些站点的设计也将体现人性化特点,既方便市民使用,也不影响景观,不妨碍行人通行、不占用公共设施等。

  浦江的公共自行车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站点设置与当前绿道规划建设相衔接,到时候将建成“主城区内15分钟、建成区内半小时”的自行车交通圈。这么一来,既有利于缓解城区道路拥堵情况,又能让市民体验环保、休闲的骑行乐趣。

  据了解,本次投放的600辆公共自行车,预计在今年11月底前投入使用。

  本报通讯员 杨远航 缪思聪 本报记者 张姮

  本报记者 朱浙萍

【编辑:高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