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公共交通管理不能老“粗放”下去

2014年09月16日 09:23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用公共财政改善公共服务,除了指向要准确,还要多“计较”,多算效益账。据媒体报道,从2009年到2013年,北京地面客运量平均每天减少约25万人次,但北京市财政对于公共交通的补贴额却连年上升;有媒体披露补贴主要用于地面交通,但地面交通亏损却连年扩大,2013年已达100多亿元。在政府如此巨大的投入之下,北京市民似乎并不买账,对公交的抱怨和吐槽有增无减。

  为缓解城市交通和环境压力,鼓励人们绿色出行,很多地方政府都增加了对公交的政策性补贴。这些年,城市公交因燃料费用及劳动力成本提高,运营成本不断加大,确实也需要财政补贴解困。但是,公共交通亏损额日益扩大,政府补贴早已不堪重负。前段时间引起广泛关注的北京地铁拟涨价问题,就是一种连锁反应。

  北京公交“边补边亏”说明,钱花得多并不意味着一定能产生好的效果。在北京,等公交时间太长、路上时间没保证、线路和站点设计不合理、线路调整不“问民”等问题依然严重,有市民认为,这是设计不合理和管理不善造成的人为添堵。

  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不仅仅是北京地面公交存在的难题,北京地铁也有类似困境。即便有政府的补贴倾斜下,北京地铁两大运营商之一的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亦是连年亏损。相比之下,另一家运营商京港地铁虽获补贴较少,却能盈利2亿多港币,这不得不归功于港铁公司内部的高效管理和成本控制手段。

  由此可见,增加投入固然重要,但科学化的管理手段更不可或缺。不仅在一个公司内部管理需要精细化,在整个城市公交的统筹上更应提倡精细化。在信息技术空前发达的今天,管理思维和管理手段不能老停留在“土法上马”、小米加步枪之上,尤其是北京这样的首善之区,更有理由和条件走在前面。其实,精细化管理、科学化决策已有很多运用:GPS卫星定位装置,可以将公交车所在位置、车速、乘客数量等信息迅速收集,供司机和乘客出行参考;选择性车辆识别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公交,延长绿灯时间,使公交车快速通过红绿灯路口;“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系统,可以协助制定更加科学的公交站点和路线……这些已在国际上被诸多大城市运用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如果也能在我们这里发挥作用,完全有可能有效缓解北京“首堵”的尴尬局面。

  其实,北京近些年并非没有类似尝试,但我们看到的情况是,2006年起沿长安街树立的300多个“智慧数字公交站厅”一直在“沉睡”,绝大部分站牌都没通电;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社会化公司,如几大电子地图手机客户端,还有类似“公交客”的微信公众号,都在尝试提供部分公交线路的实时到站情况和路段拥堵信息。这充分说明,如今技术手段已很成熟,只是公交运营公司没有将其运用在公交系统当中。

  进一步探究,问题也许正出在政府补贴的模式上。我国通常采取的是对公交企业直接补贴的方式,而这种方式的资金使用效率较低,补贴金额也常常是与政府“讨价还价”的结果。其结果是,政府买单反倒影响了企业内部改进、提高效率的动力,这些补贴不仅没能充分改善行业运行效率,反而助长了公交企业的依赖性,缺乏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来改善城市公交生态、改善自身盈利状况的动力。

  不管怎么说,政府补贴的钱来自于纳税人,而政府是纳税人的“大管家”,因此不仅要替纳税人把钱花在公共服务上,还要注重投入是否有产生相应的效益。政府每年的交通补贴不能养“懒汉”,要通过补贴促进相关行业和企业进行科学化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改善公共交通运行环境,最终惠及全体社会成员。

【编辑:高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