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免费游”为旅游经济注入新理念

2014年09月26日 11:33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三峡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发挥了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运效益。三峡大坝有长达600公里的水库,大坝左右岸安装的2250万千瓦的总装机容量为世界第一,它和葛洲坝一起,已经成为世界罕见的人造新景观。整个三峡大坝景区,将自然美景、古代遗址和现代奇迹的魅力集于一身,对中外游客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每年旅游高峰期间,特别是节假日期间,三峡大坝景区都会出现游客“井喷”,自然,这些源源不断的旅游客源给当地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入,包括三峡大坝景区收取的门票。

  但是,三峡大坝的建设凝聚了国家财政的巨大投入和全国各地的慷慨支援。三峡工程于1994年12月动工,到2009年全面竣工,历时15年,总投资高达4954.6亿元人民币,100多万当地居民因工程建设需要而移居全国很多省份,移民安置地政府和老百姓都作出了利益的牺牲。因此,在三峡大坝的建设中,全国民众都作出了贡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全国民众都是它的“投资者”。但是,当他们来到曾经为之付出心血的大坝看一看的时候,却需要掏钱才能进入,一个用全国民众的真金白银堆砌起来的巨大工程竟然成了当地敛财的通道,这于情于理都是说不通的。因此,三峡大坝景区向国人免费开放,实际上是一种正本清源,也是三峡工程对其“投资者”的应有回馈。理清了其中的脉络,就可以理解三峡大坝景区继续对外国游客收费的道理所在了,因为外国人在三峡大坝的建设中并未作出贡献。

  尽管如此,此次三峡大坝景区能够向国人送出“免费游”红包,还是需要足够的勇气的。旅游业被作为“无烟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很多地方重要的经济来源,其中的一大块就是门票收入。很多地方发展旅游业,都是将景点圈占起来向游客收取门票,而且不断涨价。就在最近,借着“十一”黄金周旅游高峰即将来临之际,很多旅游景点的门票又往上涨了一大截。这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但是由于旅游景点都是唯一性的,因此民众对此又无可奈何。在此情况下,三峡集团和宜昌市政府能够“逆袭”送出“免费游”红包,颇有一种“壮士断臂”的精神,而选择在“十一”黄金周旅游高峰前夕作出这一决定,更体现了其让利于民的决心。

  今年7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讨论了旅游业,要求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并将其提升到扩就业、增收入,推动中西部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战略高度。可以期待,旅游业在我国将迎来一个大发展。但是,很多地方对于旅游经济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只是简单地将其理解为门票收入。其实,旅游经济是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消费行为,游客到一个景点旅游,需要食宿,还会购买当地的土特产,这种由旅游带动起来的衍生消费也有很可观的市场能量。如果发展旅游经济只是局限于景点门票涨价,反而会对一部分游客起到阻遏作用,而当游客被高价门票阻挡住的时候,他们所带来的衍生消费也就无从谈起了。而三峡大坝向国人送出“免费游”红包,从短期来看,似乎会减少旅游收入,但这使三峡大坝景点在民众当中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从而能够促进当地的旅游衍生消费出现增长。

  三峡大坝景区的“免费游”红包,在目前由政府倡导的促进旅游业发展中还不多见,但这一行动为旅游经济注入了新理念。地方政府应该向三峡集团和宜昌市政府学习,不为眼前的短期旅游所惑,而是将旅游经济的发展立足于吸引更多的游客进入拉高综合消费这个长远目标上来。

  周俊生(上海 学者)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