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约书记晒财产”能否蔚然成风

2014年09月29日 10:36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新京报漫画/许英剑

  既然有官员点名向王萍发出了“挑战”,那就是种定向监督,不应视为一种道德绑架。而回应这种呼声,也关乎对现代政治伦理的恪守。

  尽管“相约财产公示”仍是个案,官员财产公示也是种制度之外的个人抉择,但公众希望,这种廉政自觉能像“冰桶挑战”一样传递下去。

  非常评

  据新京报报道,9月24日,湖南省湘潭市市委党校工会主席胡劲松在微博公布了自己家庭收入和财产,并指名江西省吉安市委书记王萍一起公示个人收入和财产。微博发出后,网友有赞有弹,有人对胡劲松勇于公布财产的方法表示支持;也有人质疑胡劲松“是借王萍出名”。

  希望“约晒财产”成另一种“冰桶挑战”

  面对如此高调的约定,胡劲松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其中既有对其本人财产开支状况的问题,也有对其高调行为背后动机的揣度。当然,更多人希望此次相约公示财产的点名行动,能像“冰桶挑战”一样,不仅得到呼应,而且推动解决一些真问题。

  从人们的意愿来看,支持官员财产公开一直是一种强势声音,但从我国当前实际操作的情况来看,官员财产公示仍待破题。今年年初,曾预言2013年内中国县乡级官员的财产公示必然会实现的杭州某高校教授范忠信,不得不为自己的“失算”学习狗爬一公里,引发人们对财产公示制度如何深入推进的关注。

  无论是之前,还是此次,涉及官员财产公示的话题,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其实正是代表了公众对财产公示的热切期盼:在打虎拍蝇的形势下,人们期望反腐能从制度上有所突破,不再局限于“网帖举报,纪委介入”这一单一的模式。

  但是正如胡劲松所说,官员对于财产公示感到的压力很大,有关部门缺乏统一的规章制度做保障也是重要因素。官员公开财产,就会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将自己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对于官员自身而言,对公众反馈回的质疑等信息作出回应,及对由此可能产生的种种潜在的风险保持忧虑,也就成为其生活工作中的一部分。

  在此次胡劲松的点名之后,网友们对于吉安市委书记王萍的反应充满期待。尽管言辞犀利、偏于武断,但反向倒推,对官员个人而言,假如陷入了某种关于腐败的质疑,不妨顺应这种舆论倒逼模式,在互动中满足“看客心态”,更起个带头作用,成为助推制度补全的个体力量。

  其实,从胡劲松相约王萍进行财产公示的事件的发展情况来看,现阶段,官员财产公示作为一种制度之外的个人抉择,有望在各种层面的舆论压力下有所进展。在此也希望,包括官员个人、所属单位、媒体及广大群众等通过共同推动,让这种“相约财产公示”的廉政传递在制度之外蔚然成风。

  □王江涛(大学生)

  被“点名”者有义务回应吗

  前不久,“冰桶挑战”活动风靡全国,无论是明星群体,还是政府官员,一旦“被约”,均欣然接受“挑战”,要么“湿身”,要么捐款。相比之下,湖南湘潭官员胡劲松,在自己率先公布了家庭收入和财产之后,约江西吉安市委书记王萍一起晒财产,堪称是另一种形式的“冰桶挑战”。

  但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仍未见涉事书记接受“挑战”。相反,湖南湘潭官员胡劲松公布财产之举,遭到不少质疑。殊不知,胡劲松能主动公开个人财产,就需要不小的勇气。至于其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当地有关部门可以查证。而之于被约的对象,在“挑战”之下,无论基于舆论风向还是自证清白需要,都有必要给个回应。

  不可否认,在接受“邀约”这事上,涉事书记可以有其选择。官员公开财产,没有文件规定,没有制度约束,也没有组织要求,全凭个人“自愿”。而现实情况却是,官员能够主动公布自己财产,目前尚属凤毛麟角,如果没有行政命令和特殊要求,大家才不会去“自找麻烦”。

  问题是,既然有官员点名向王萍发出了“挑战”,那就是种定向监督,不应视为一种道德绑架。实际上,在现代政治伦理中,官员有义务向社会公开其财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新任领导干部财产公示制度的表述,也肯定了这种义务。尤其是在舆论推波助澜的情况下,此事已朝着“公共事件”方向演变,再缄默难免惹来各种“心虚”的质疑。事实上,之前涉事书记本人已回应:“我是有经济能力购买这些东西的,经受得起组织检验”。既然“经得起”,那用“晒”的方式去自证清廉,想必也没什么不可。

  事实上,在财产公开方面,接受“冰桶挑战”的已有先例。2012年10月30日,湖南汉寿县政法委副书记张天成应网友之邀,公布了家庭财产。张天成坦言:“如果收入合法,为何不公开?”这种底气令人钦佩。

  当然也应该看到,官员财产公开的“冰桶挑战”仍然处于道德范畴,并没有强制效果。当事官员不接受挑战,也不会有什么影响。所以,这就需要制度接招,尽快推进相关制度的出台与落实,用刚性的制度让这种义务从伦理义务变成法律义务,并必定被履行。

  □张西流(职员)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