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烈士缘何成了“弱势群体”

2014年10月08日 08:52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一些省份的部分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抗战遗址等烈士纪念设施破损严重,面临资金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教育宣传方式落后等困境。

  设置烈士纪念日,无意中让烈士遗址、纪念馆的保护问题浮出了水面。对于暴露出的问题,有的批评政府,有的批评民众,还有的在羡慕他国尊重烈士的传统。反思,有助于烈士不再“弱势”,但我更想知道诸多烈士怎么就成了“弱势群体”。回答了这个问题,再来讨论烈士纪念设施破损严重问题才有意义。

  纵观建国以来各地的烈士陵园、纪念馆等场所、设施的修建,属于标准的政府行为。政府行为要在若干年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行。没有民意的认可和支持,政府部门所做的努力也许不少,收效往往甚微。同样,纪念烈士,也须把烈士身份认定的工作做扎实。前期工夫做好了,民众才可能由衷地敬仰他们心目中的烈士。

  “烈士”概念的含混不清,地方政府自然会越俎代庖,自行认定一些烈士,强求民众来纪念他们,最终导致烈士的泛滥。纪念历史人物,适合通过影视片和相关故事来宣传其事迹。这样的纪念启迪的是人们的心灵,心灵里保存的信息最为恒久。相反,那些大兴土木修建的陵园、纪念馆和遗址,虽也有教育的意义,其教育效果未必大于民间和学校的精神传播效果。当然,这不是说陵园、纪念馆和遗址的硬件建设不重要,而是说陵园、纪念馆和遗址的数量不宜过多。一旦这些硬件过滥,必然降低其神圣性。没有神圣成分的烈士纪念场所,要获得国人长久的瞻仰兴趣,自然比较困难。所以,这显然不是经费投入所能解决的问题。

  我们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书写过历史的先烈,但缅怀所需要的历史教育未必就是参观形形色色的陵园和纪念馆,而是如何让真正值得纪念的烈士走进民众的心灵里。(刘海明)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