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谁给“早折工程”开了通行证?

2014年10月14日 14:15 来源:法制晚报 参与互动(0)

  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简称小农水)意在打通灌溉“最后一公里”。记者近日在山东省商河县调查发现,投资数千万元的小农水项目,当地政府宣称“三十年不落后、五十年正常用”,却未经使用就大面积报废。面对这项被指“干涸了民心”的摆设工程,该县水利部门主管官员竟称是“省里认可、造福于民的优良工程”。

  (10月14日《经济参考报》)

  打着民心工程旗号的“小农水”,在建设之初,深受百姓欢迎,认为这样可以告别“开着机动车、盘着电线、带着水泵水管,像搬家一样浇地”的历史了。哪知道,建成就报废,成了“早折工程”,辜负了百姓期望。

  大家质疑的是,这么一个形象工程、烂尾工程,那些来验收的上级领导与专家,怎么会通过验收的呢?是被当地高超的障眼法蒙住了双眼还是另有隐情?为何从国家的“管道”内流出的资金并没有流到田间地头?这样的工程需要彻查,这究竟是肥了谁家“田”?

  国家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加大投资补助范围及额度,跟踪问责却远远不够。需要让每一笔财政拨款的使用都做到公开透明,不仅监管部门要有一笔明细账,做到心中有数,发现问题,及时问责与纠偏;也要多倾听看在眼里心中有数的百姓的心声,让百姓参与其中,进行监督。

  相关部门不能做一个只管拨款,却不管钱财进了谁腰包的“散财童子”。这钱是纳税人的血汗钱,本来就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监管者让摆设工程通过验收,在糟蹋国家财政资金的同时,也是在“糟蹋”政府部门公信力。 文/戴先任 图/刘道伟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