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海黄浦发现150多年前果育堂界碑 见证老城厢发展

2014年10月20日 16:11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清朝中叶创办的上海著名民间慈善机构“果育堂”早已湮灭于历史中,但其历史影响深远,还留下了“义浆仁粟”的成语。近日,一块刻有“果育堂界”的界碑在黄浦区一处老房屋檐下被发现(见左图)。昨天,记者在热心读者王辰的带路下,陪同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薛理勇走访现场。薛理勇表示,这块界碑见证了本市老城厢和善堂发展的一段历史,很有价值,值得博物馆收藏。

  网友发现 专家走访

  近日,读者王辰以网名“ywqah”在新民网“上海滩”微博爆料平台发帖:“我在黄浦区虹桥弄某号门前的条石砌体边缘,发现一块清朝上海著名的慈善团体‘果育堂’的界碑,希望文物部门尽快前往现场调查保护。”

  黄浦区虹桥弄是老城厢一条很小的弄堂,甚至在百度电子地图上都查不到。昨天,在王辰的带路下,记者和薛理勇一起走进虹桥弄。该弄位于复兴东路望云路附近,弄小而窄,两边都是老房子。在一辆装满水果的三轮车旁,我们找到了这块界碑。它位于一处老房子屋檐下的门口,旁边就是这户人家的门槛和台阶。门口用水泥和多层石板砌出了一道1米多宽、高约30厘米的“墙基”,界碑就是其中一块长约20厘米、宽约15厘米的花岗岩条石,平躺在砌体中,因是最上一层,表面字迹隐约可见。薛老师找来一瓶水,将其表面冲洗干净后,“果育堂界”几个大字清晰可见。

  三轮车主人是一对外地来沪的夫妻,他们以卖水果卫生,借住在此,对脚下“文物”茫然不知。

  善堂善举 家喻户晓

  薛理勇告诉记者,“果育堂”出自《周易》中“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之句,意思为果断行动,开展启蒙,培养高尚品德。其建立后即在肇嘉浜庄家桥(今复兴东路庄家街)创办了一所义务小学,吸收无力支付学费的贫民儿童入学。咸丰八年(1858年)经上海县准许,又拨附近原袁公祠旁空地建果育堂。果育堂在开展义务教育中作出过较大贡献。此外,果育堂还开展了多种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如创办了上海最早的水上巡逻和救难机构——轮船救生局;还成了“救火队”,救火队成绩远超过官府。果育堂名气之大,可从流传至今的成语“义浆仁粟”中看出。该成语出自清代冯桂芬《上海果育堂记》中的“易缠头之金,义浆仁粟不匮矣”,其含义就是,不求任何回报,完全无条件施舍给贫民的食物。1911年,果育堂和另一善堂普育堂合并,另择地改组成为了“新普育堂”。新普育堂总部在今国货路北,其建筑仍在,是保护建筑。

  薛理勇分析,该界碑是果育堂搬迁到原袁公祠之前,即1858年之前旧物,因为“原袁公祠是‘公产’,不需要竖界碑”;虹桥弄与果育堂原址并不远,该界碑可能后来被附近居民“拿来”充当垫脚石,从而流落在此。

  价值较高 建议收藏

  薛理勇告诉记者,旧时城市的市政建设管理和公益事业建设发展,也就是“市政”和“民政”业务,很多是由非官方的慈善团体——善堂来操作和管理的。善堂对保障社会稳定和城市治安起了很大的作用。这块界碑的发现,对老城厢的历史,以及善堂的历史发展变革有很大的历史意义,有很大价值。

  根据文物属地化保护的特性,薛理勇建议黄浦区文化局对该界碑立即保护性挖掘。“以防一些不法分子,或者打着收藏旗号谋求私利的人员撬走。”此外,他还建议,这块界碑第二最佳安置方案,可由新成立的上海市民政局博物馆收藏。民政博物馆与果育堂大有渊源,就坐落在原新普育堂保护建筑内,由其收藏有血脉关联,合情合理,“相信民政博物馆也欢迎这样的藏品”。

  薛理勇还呼吁,上海城市进程的历史并不久远,挖掘出的具有文物价值的一石一碑一砖一瓦都应妥善保护,这是对历史的记录,也是对历史的继承。“像这种历史文物,一次错过,或许就再也没有了。”陈浩

【编辑:叶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