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55岁北京男子为残疾人送菜十年 曾救老人命(图)

2014年10月28日 16:23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周亦农在送菜路上。于志强摄

  上午九点,头发花白的周亦农从三里河路上的万方西单商场后门出来。他两手各提一只鼓鼓囊囊的白色塑料袋,一步一歪吃力地走着。塑料袋里,装着当天早上7点刚刚运达、又经商场员工精挑细选出的新鲜蔬菜,翠绿的莴笋、青白的苦瓜、带泥的胡萝卜、嫩黄的玉米……全加起来小二十斤。这些菜,马上要送进10户残疾人家庭。

  到今年8月24日,周亦农上门给残疾人送菜,已整整十年。

  一句承诺十年不辍

  周亦农今年55岁,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身高只有1.5米的他,因为驼背两只胳膊显得又细又长。他穿着北京奥运会时街道发的蓝色志愿者T恤衫,宽松的黑运动裤,脚蹬一双黑布鞋。这身打扮,多年来已成为街道上人们熟悉的身影。

  2004年8月4日,当时的西城区月坛街道和万方西单商场达成了一项协议:商场每天义务提供10份爱心菜,街道组织专人给生活贫困的残疾人家庭送菜,起名叫“爱心直通车”。

  “直通车”开始由附近中学的孩子们负责送菜,后来孩子要开学了,街道领导找到下岗待业的老周:“我这儿有个活儿,一个月150元,就干到年底。你来吗?”

  “别人有需要,自己又力所能及,这不挺好的事嘛。”老周没怎么考虑就应承下来。他记得非常清楚,2004年8月24日,是他开始送菜的日子。

  谁也没想到,本来打算“就干到年底”的这列“爱心直通车”,居然坚持了十年,一天都没有间断。期间,企业送出了大约3.6万公斤新鲜蔬菜,如果全部码起来,那会是一座壮观的“小山”。而周亦农走了3.5万公里路,将“小山”一点点搬进了每个残疾人的家庭,为此他更换了4辆自行车,用坏了10个车筐,穿烂了许多双布鞋。

  送的是菜捧的是心

  老周将一袋菜塞进破旧的二六女式自行车车筐里,又掏出一个锃光瓦亮的S形弯钩,将另一袋挂在后车架子上。他一骗腿儿,破车摇摇晃晃、“咯吱咯吱”地走起来。

  很快,当天送的第一户——老孟家到了。

  老周也不锁车,拎起一份菜上楼,熟练地穿过堆满杂物的走廊,来到一扇门前。他把菜挂在门把手上,抬手敲了敲。有人应声。老周说:“放这儿了啊,您惦记着取。”“好嘞,谢谢。”

  老周说,残疾人往往有自己的小圈子,对外人不太信任。刚开始,有的人家儿甚至不给开门,他只得把菜挂在门把手上。有个老爷子,刚开始几乎从不和他说话。后来熟悉了,每天盼着老周来,好聊上几句。老爷子没亲人也没啥朋友,90岁时,老周和社区一起帮他张罗了一个生日会,还买了大蛋糕。老爷子“激动得找不着北了”,掏出张百元大钞硬往他怀里塞。 所谓日久见人心,没多久老周终于和他们都成了朋友,有人家甚至把大门钥匙都托付给了老周。

  这10户家庭,分散在三里河、月坛西街、二七剧场路、木樨地北里、公安社区、白云观、真武庙等10个小区,地跨长安街南北、方圆4.11平方公里的区域。2008年,老周曾经骑着朋友的摩托车转了一圈,里程表显示,距离大概是9.5公里。

  送菜家中救人一命

  每个残疾人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位70岁的视力残疾老太太照顾着两个残疾儿子,还有一户一家三口都有残疾。“过去不知道,他们真的特别难。每天这一小捆儿菜,能顶大事儿。”老周说。

  因此,每当发现他们有困难,老周能帮就尽量帮一把。有一年的雨季,雨水特别多。一天,有一户残疾人老太太给老周打电话,说肚子疼得厉害。老周和社区支部书记赶紧去了。那天下着大雨,打车特费劲,司机再一看有轮椅,都不愿意拉,最后说了半天打上一辆车,老周上车就走,连自己的伞都扔了。送到医院一查,急性尿结石,医生说不及时开刀有生命危险。

  因为送菜,老周还曾救人一命。那是2006年的一个夏天,他推开家住真武庙的李大哥家门,发现平时活泼爱聊天的李大哥此时正斜靠在墙上,满头大汗、瞪着两眼说不出话来,只是勉强抬抬手,颤巍巍地指着桌子上早就写好的一张纸条。老周顿时明白过来:李大哥有严重的糖尿病,此刻肯定是药用完了。他二话不说,转身下楼,跳上自行车直奔社区医院。取药回来用上,李大哥这才转危为安。

  谁来接过这份苦差

  因为驼背,老周一辈子遇到过许多不公平。但他要强,最气别人看不起残疾人。他觉得,别人能干的事,自己一样能干好。

  他的手脚患有严重的脱皮症状,看了十多年也不见好。手心和脚掌的皮肤发黄、裂开,露出里面的红肉,走路、骑车都钻心地疼,因此平时只能穿千层底的布鞋。一双鞋13块钱,平均每个月得换一双。

  送菜已经成了老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十年,他没出过远门,也没休过年假。偶尔社区组织活动,他也要抽空把菜送了。“说什么也不能让人家断顿儿。”老周说,这活儿挺耗人。春节、“五一”谁都想出去玩玩儿,周六周日也想多睡会儿,但老周心里老想着先把菜送了,都快成病了。

  街坊邻居都说,如果太看重挣钱,谁也坚持不了十年。老周认为,这是个很好的公益事,是做好事,而且“总得有人做”。他是老党员,觉得“必须保持共产党人的本分,在社区你不是代表你自己。”

  到今天,老周坚持送菜10年多了,他有两个愿望:首先是希望社会上能有更多爱心企业,每天捐出点菜,帮助那些特别贫困的残疾人家庭;二一个,他越来越怕有一天自己干不动了,送菜没人接班,“这是份苦差事,但总得有人来做。”他说。

  本报通讯员 宋云辉 记者 巩峥

【编辑:高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