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沈阳试水社区养老市场化运作 财政资金先期投入

2014年11月27日 09:1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扬州市73岁的邓大爷病逝家中,一周后尸体高度腐败发出恶臭才被邻居发现。蚌埠市老人王师傅在家中去世,也是一周无人知晓……近期,有关空巢老人在家中死亡不为人知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

  数据显示,2050年,我国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将达到1.08亿,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如何避免“空巢惨剧”一再重现,空巢老人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已经成为需要破解的社会问题。

  在辽宁省沈阳市,部分社区养老机构“试水”市场化运作,整合和依托辖区内现有的社会组织资源,在老年人的生活所需及日间照料等方面提供综合性服务。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访了沈阳市多家养老机构,了解不同性质的机构对养老模式的探索与建议。

  社区养老“试水”市场化运作

  11月7日,沈阳市沈河区朱剪炉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暨老年人日间照料站社会化服务项目正式启动。中心整合了辖区内80多个各类社会组织,为辖区内的老年人提高日间照料服务。

  走进朱剪炉街道的日间照料站,崭新的老年活动器材和桌椅整齐洁净的老年休息室,以及挂满各种生活常识和书法作品的老年大学课堂,很受社区老年人的欢迎。服务中心主任赵旭说,该机构是政府主导,不以盈利为目的,仅有午餐和托管两项服务为市场化运作。目前朱剪炉街道有4个日间照料站,每个照料站都是由以前的社区活动室或办公室改造的。

  日间照料站配有阅览书架、活动器材、棋牌桌等多种供老年人免费使用的设施,还开设有免费的老年大学。住在附近的黄大爷、张阿姨和白阿姨都是这里的常客。

  69岁的黄大爷和子女生活在一起,对养老院不是很接受,但很愿意在日间照料站和老朋友们相聚,张阿姨和白阿姨则偏向于去机构养老。但自从有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张阿姨则觉得,在家中接受社区服务也是不错的养老模式。白阿姨则希望,服务机构能提高更专业化护理。

  沈河区政府在对该街道投入10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后,就没有再继续拨款。此前,沈河区民政局就和沈河区政府商议,社区居民有需求,而政府职能无法直接有效满足的部分服务,进行市场化运作。

  朱剪炉街道的配餐中心走的是市场化运作的路子,政府加强对配餐中心的监管。

  赵旭说,南方城市的日间照料站的市场化运作要比北方成熟。以配餐为例,同样都是200份才能保本,但在南方一些城市,政府会购买50份,这样就减轻了配餐中心的压力,能更持续地发展。

  朱剪炉街道服务中心还开设了托管服务,即利用日间照料站和配餐中心的资源,与家庭和学校签订协议,每天孩子放学并照料晚餐及辅导作业。这种白天照料老人、晚间照料儿童的做法,有效地利用了各种资源,并以较低成本的市场化运作一定程度上平衡了照料站的日常收支。

  市场化运行部分如何做到可持续

  赵旭介绍说,几家日间照料站都投了社会公众责任险。一旦老人或儿童发生意外,可以第一时间送至医疗机构,并由保险公司承担相应费用。在赵旭看来,这也是保障市场化运营可持续的因素。

  作为社区养老模式市场化运营的探索者,朱剪炉街道服务中心预计会在各项服务正式运营1个月之后初见成效,在此之前仍然采用垫付的方式。据赵旭了解,南方城市的日间照料站同样是以公益服务为主,但增加了很多收费服务,更加利于资金良性运作。但北方老百姓愿意接受收费服务的并不多。

  实际上,就朱剪炉街道服务中心配餐项目和托管项目筹备期的调查来看,效果还未达到预期程度。

  朱剪炉街道所辖社区多为开放式老旧社区,老年人收入多数较低且生活节俭,午餐往往是热些剩饭剩菜,很少正规用餐。这种精打细算的心理加之回民自身饮食特点,导致配餐中心实际订餐数目与预期相差很大。

  在采访时,众多老人也表示餐费应该多种选择,最低餐费价格应该控制在5元。对于托管中心的服务,部分老年人也表示自己可以帮助接送孩子,不需要选择托管服务。

  “目前只有将配餐中心有效运营起来,才不至于捉襟见肘。”赵旭坦言,未来,服务中心在市场运作方面仍然以配餐和托管为主,短期内发展重点侧重于配餐中心的建设,预计优化菜品种类、配送速度、价格及质量。对空巢老人或失能半失能老人,服务中心计划和家政公司合作,为老人提供上门清洁、日常照料、护理三方面服务。

  除了有市场化运营项目,朱剪炉街道社区组织服务中心还整合了辖区内现有的80多个社会组织,以便为老年人在生活所需和日间照料方面提供综合性服务。

  对合作的机构也是有门槛的,而且不能以盈利为目的,也不能在社区进行商品宣传和商业活动,仅允许企业在社区内为居民提供公益服务或各种低偿、无偿的增值服务,如传授相关知识、发放福利物品、举行慰问演出等。

  赵旭表示,市场化运营仅仅是一种手段,虽然未来可能有很多难处,但仍然会坚持向社区空巢老人及所有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公益服务。

  市场化可以丰富社区养老模式的内涵

  调查机构曾做过统计,中国老年人对熟悉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对家以及家所带来的氛围都比较依恋,“落叶归根”的心理也是一种证明。社区养老这种模式,所需成本低,满足老年人心理习惯,是中国未来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手段。但中国老年人太多,完全依靠政府很难解决。

  经营老年服务用品的企业主苏畅,对市场化下的社区养老模式有自己的看法。

  目前朱剪炉街道的这种部分服务市场化的尝试,苏畅认为前景很好。政府先进行投资建设,并以自己为主体尝试市场化运营,也是为日后市场化大面积发展作出表率。很多企业想要从事养老行业,但市场化的规则决定没有企业可以长期作出纯公益投资。

  苏畅认为,市场化可以丰富社区养老的服务,竞争下的质量提升可以避免日间照料站沦为免费麻将室和棋牌室,市场化下增加的足浴、洗衣、按摩保健、医疗等服务都可以吸引大量专业人员,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质量。”

  未来,苏畅希望,政府能逐步放开市场化服务范围,让更多的企业能投身其中。而政府出了严格监管之外,也应该予以补贴,这样才能让企业优质专业的服务更好的服务于社区中需要帮助的老人。就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而言,从企业产品切入和利润切入未必是坏事,因为这部分产品和利润中包涵的是老年人最需求的专业性指导和专业用品的推荐。

  苏畅建议,朱剪炉街道能对辖区内老年人身体状况作出普查和评估,针对卧床老人及半失能老人给予相应的上门服务,因为这一部分是最有需求的老人,而不仅仅是顾及活力老人。同时,这种健康评估对于未来老年用品企业融入社区养老模式有着一定的便利性。老年产品进入社区日间照料站也可以丰富照料站服务功能,让老年人在照料站中活动更加安全。

  “社区养老模式市场化运营不仅仅是有利于可持续,更多是可以确实地提高服务质量。现在政府不放心全盘交给企业,企业也在观察政府的市场化运作成果,双方需要的是互相沟通,彼此进行资源整合和互补。未来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是需要全面放开的。”苏畅说,未来朱剪炉街道也采用“公建民营”的方式,让企业和政府共同为社区内的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社区养老:官民如何更好融合

  “2013年年末,辽宁省空巢老人已高达326.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41.4%。空巢老人作为老年人中较为弱势的群体,其日常生活往往更需要他人的关照。”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磊表示。

  辽宁省社科院一项针对养老的调查显示,在养老方式选择上,选择自我养老和家庭养老的老人占61%,选择社区养老的占20.0%,选择养老院等专业机构养老和其他方式养老的比例分别占12%和7%。就空巢老人而言,他们更多愿意去选择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模式。

  对朱剪炉街道社区养老的市场化尝试,在王磊看来,这是在满足大部分低收入老年人群体需求的前提下,逐步将服务推向市场化的一个过程。不论何种形式的社区养老模式,最终都是为老年人服务。一种模式是否能够持续,也在于其能否受到老人们欢迎与支持,老人在这其中始终是服务的主体,一切模式的中心。

  王磊认为,与西方先富后老不同,中国在未实现工业化的情况下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阶段,老年人绝对数量已经超过两亿,其相对应的养老方式选择也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中国老年人绝大部分仍然采用家庭养老的方式,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所占比重较小,而这种情况主要是和民族传统与思想有关。虽然目前家庭所提供的养老功能和福利功能很强大,但相比过去也仍然大有削弱,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选择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在这其中,社区养老作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折中选择,可以为老人在不离开家的基础上提供相关服务,是目前老人们抵触情绪最小的一种养老方式。就社科院调查而言,老年人选择或者有意愿去选择社区养老的比例越来越高,人们也应去更多地关注社区养老这种模式的发展。如果就目前需求来看,社区养老这种模式应该是具备可持续性的。

  在谈及老年人对社区养老选择的原因时,王磊具体分析为两个方面:第一,从我国人口结构来讲,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所对应的养老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家庭所提供的服务远远不足,老年人的选择只能向家庭以外延伸,而社区养老较为顺畅地实现了这种对接;第二,社区养老组织所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样化,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以满足需求。而且传统社区养老模式普遍带有官办性质,性价比较高。尤其是随现阶段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其所提供生存服务与发展服务与养老机构所提供的程度越来越接近,在此基础上社区内因地制宜开展的老年大学、企业慰问、组织旅游等享受服务甚至会比养老机构提供的更加丰富。

  “在我国,社区与社区养老的概念引进时间相对较短,传统的社区单项服务仅仅可以称为是一种福利,构成不了社区养老的概念。由政府为主体,提供全公益服务的模式,实际所提供的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都相对较差。我们做过走访,大多数社区日间照料站利用效率都很低。”王磊认为,不仅如此,政府这种投入面对如今庞大的老年需求只会越来越多,财政负担也随之加剧。在社区养老要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去发展社区养老。

  “不能粗放型管理,如果仅仅铺下摊子,那么实际运作效率会非常低。”在王磊看来,朱剪炉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是以政府为主体,其对社会组织的整合能力和容纳能力非常强。这是朱剪炉街道这种尝试最大的优点,但如果组织协调能力不足,很难使这些社会组织按预期目标有效运转。同样是因为政府为主体,整体偏向于传统模式,使其在依托政策扶持方面有很大优势。凡事有利有弊,政府为主体这种方式缺点在于以下几点:第一,社区组织服务中心的组织协调能力是否充足,有没有时间、精力去长效管理很难说;第二,养老服务需要专业化人员,社区日间照料站很难有高素质的护理服务人员,如果采用聘请制,市场化运营部分也较难支撑这一部分开销;第三,配餐中心和托管中心目前都没有正式运营,未来随成本上涨,其成本和收益很难平衡。

  “这仅仅是一种尝试,还不足成为模式。未来社区养老模式肯定是要向以市场化发展的,朱剪炉街道的这种尝试是走向市场化的初期,是一种过渡形式,如果以这种形式为最终发展阶段,肯定是不行的。”王磊建议朱剪炉街道,未来能够引进更多的市场化运营服务,同时政府也要给予一定的政策、税收的扶持。

  王磊认为适合沈阳的社区养老模式,应该参照公立养老机构的半官方运作模式,而不是纯官办或者纯市场化。具体而言,政府应该将主导权放到企业的手中,同时政府加以严格的监管,实施准入制度和淘汰机制。

  “服务要交给市场,监管要交给政府。现在政府将一部分无偿服务转为市场化服务的做法是正确的,未来只要价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就值得推广。所谓福利不一定是无偿,低收费也是福利,而且可能是更好的福利。”王磊坦言。

  王磊总结,最好的形式是,企业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同时政府加之监管和财政补贴。这样在提高服务质量效率的同时,能较为全面的满足各收入阶层老年人的需求。空巢老人作为老年人中的相对弱势群体,他们对养老方式的选择一定程度上折射的是中国目前养老服务发展的趋势。社区养老这种形式以其满足老人心理归属感和相对低价而又不脱离社区集体环境的优势,赢得了大部分空巢老人的心。

  “朱剪炉的做法代表了社区养老的发展趋势。”王磊表示,未来仍然会是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和机构养老并存,他们分别对应着各种的需求人群。社区养老模式应该向多元主体发展,各方面都应参与到社区养老模式之中。本报记者 王晨 通讯员 门开阔 李京京

【编辑:燕磊】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