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从源头打假才能解淘宝之忧

2014年12月22日 12:38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几天前,阿里巴巴发布了一份“打假报告”,声称在2014年与公安机关展开的联合行动中,共破获18个集群案件,端掉200多个制假售假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近400人。

  单看这几个数字,可谓成果颇丰,但要说通过此举彻底解决假货问题,恐怕谁也乐观不起来。毕竟,假货不是互联网经济特有的产物,只不过因为电商的存在,假冒伪劣问题以更集中、更显著的方式表现出来。线上的问题根源还在线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只有公安、质监、知识产权局、工商等相关执法部门形成合力,遏制住制造假货的源头,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事实上,阿里此次公布的报告,已经触及线下制假这一源头问题。从调查来看,制假活动甚至已经出现了专业化的区域分工,例如近九成的售假团伙来自十个区域,前三大区域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东南等地,三者分别在箱包、家纺、户外领域“独占鳌头”。类似淘宝这样的电商平台,只不过给售假提供了一个渠道,即便真的把电商平台做得“一尘不染”,而不把功夫下在制假源头上,恐怕只能将这些“产业化”制造出来的假货,从线上重新赶回线下。

  何况,单靠企业的“觉悟”,线上的“一尘不染”也是难以实现的。本次淘宝的打假行动,可以追溯到2013年4月,彼时马云召开了他离任阿里巴巴CEO前的最后一次发布会,并以“如果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这个工作没做好,我一定会后悔”作为开场白。这番表态看起来充满了决心,但企业的行动毕竟还是要围绕自己的品牌出发,所以在这场打假行动中,就像人们在“双十一”看到的那样,更多更有效的举措用在了淘宝着力打造的“天猫商城”,而商户小而散的淘宝网则对售假行为实行了比较宽松的“处罚”。

  从中不难看出,要想真正从净化市场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出发,还得依靠相关监管部门主动作为。在网络之外,制假售假的线索其实非常多,充斥着“三无”产品的乡间集市就不必说了,城市里也不乏公然出售“仿货”、“假名牌”的店铺。一些“专业”的制假区域更是名声在外,甚至到了售假者为了“避嫌”不得不修改发货地的程度。如果监管部门有心打假,即便不联手淘宝,也有很多事情可做。

  换个角度来看,如果连眼皮子底下的假都打不掉,却能在淘宝的“联合”之下取得巨大的打假成绩,这就更会引人怀疑了——监管部门或执法机构究竟更看重谁的利益?娄士强

【编辑:孙静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