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是否“做实”期待有解

2014年12月30日 15:02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据报载,全国人大常委会近日举行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专题询问,在谈到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时,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指出,过去的“做实个人账户”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改为“完善个人账户”,这两个字不是随便改的,“对个人账户到底怎么完善,是做实还是记账管理,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需要认真研究。”

  这意味着,我国“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中,很可能需要研究和重新确定个人账户的功能定位。如果作出调整,则将是我国养老保险顶层设计的重大变化。

  什么是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做实”是怎么回事?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社会统筹部分由单位缴费,用于发放现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属于“现收现付”;个人账户则是将个人缴费记账到自己账户中,等退休时按月领取,体现个人对未来养老的积累。这种模式,被称为“部分积累制”。

  由于这种模式实施前,已经参加工作的人,并没有个人账户,其账户是“空”的;同时,很多地方单位缴费部分不足以支付已经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不得不将收到的个人账户部分也暂时纳入到“现收现付”中混合使用,个人账户实际上并没有足够的钱。这两种原因,使我国养老保险中不少个人账户形成“空账”。为了解决“空账”的问题,将个人账户变成实实在在的资金账户,2001年开始,国家在辽宁开始试点“做实”个人账户,2008年扩大到了13个省份。

  然而,“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进行了十多年,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做实后的个人账户资金保值增值的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因为养老基金第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是安全性,因此按规定只能存银行、购买国债,但平均收益只有2%多一点,跑输了物价,造成基金的实际贬值。虽然一些省份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签订了委托运营协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只是一种尝试。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地区当期缴费不足以支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资金压力非常大。这样就形成了“两难”:真金白银做实的个人账户在贬值,而当期养老金支付又“压力山大”,结果有试点省份不得不再次“借支”个人账户,相当于其“做实”已难以为继。

  显然,从实践看,要“做实”个人账户存在很大的困难。有数据显示,我国养老保险“空账”规模,已从2007年的1.1万亿元扩大到了2013年底的3.1万亿元。这样,虽然我国养老保险实行的是“统账结合”模式,但实际上这种养老模式却长期不能定型,并未达到原先的初衷。虽然“空账”不会影响参保人的实际待遇,但“空账”的不断扩大却影响着参保人的信心。

  如何根据实践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成为我国养老保障“顶层设计”一个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这次明确将问题提了出来,但愿有助于动员各方力量共同研究,推进这一问题的解决。□大道

【编辑:孙静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