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信息公开要讲求良好的“首发效应”

2015年01月19日 08:46 来源:武汉晚报  参与互动()

  广州市爱卫会最近召开2015年爱国卫生工作会议,透露去年全市各级财政用于灭蚊的费用近2亿元。不过,钱分别投向哪里,城管方面未做明确说明。

  有网友调侃道,钱都怎么花了,究竟是打了“蚊子”还是喂了“苍蝇”?对此,广东省爱卫办主任许立凡回应称,2亿元并非全部用于消杀灭蚊,还包括下水道防蚊闸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购买喷雾器等硬件,临时雇佣的人力成本等。“很大程度在补历史欠账,去年相当于把欠账一起补了。”

  这算是给了公众一个交代。不过,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主动附上详细账单,非要等到舆论质疑后再来被动回应?这件事情里折射出对于信息公开的态度值得深思。事实上,类似“信息公开——引发质疑——被动回应”已经成为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三部曲”。

  传播学上有一个“首发效应”,首发信息对受众形成的“第一印象”,先入为主,以后很难改变。在政府部门信息公开中,被动回应的效果远不如主动说明。等到引发误解和质疑后再来回应,凸显一些地方和部门仍停留在“要我公开”的层面,尚未形成“我要公开”的意识,对于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缺乏尊重,没有站在公众的角度上换位思考。

  因此,信息公开不应只是看得见,更要做到看得见,能监督。有关部门必须把功课做到前面,一五一十晒出具体的账目清单,对于容易引发疑问的问题作出必要的说明,让群众清楚看到每一笔钱花到哪里,花得值不值。

  文/张涛 插图/朱慧卿

【编辑:孙静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