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丈夫去世女子带智障小叔改嫁 每次出门都带上他

2015年02月06日 13:48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

  陈耀会每天坚持为小叔子洗脸。

  防止小叔子走失,陈耀会每次出门都要带上他。

  不离弃亲人

  陈耀会因前夫离世,她带着智障小叔子改嫁。与孙久座重组了家庭。她除了照顾小叔子外,还经常照看前夫的母亲。

  不害怕窘境

  他们3个人挤在一间破土墙房里,电灯是这个家唯一的家用电器。虽然生活十分窘迫,但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坚强而又乐观地挺着。

  冬雨绵绵,寒气袭人。一位中年汉子伸开双臂,憨憨地笑着,享受着一位柔弱妇女为他穿上厚厚的棉衣。妇女帮汉子穿好棉衣后,满意地笑了,对着刚穿好新棉衣的汉子细声细语地说:“不要跑出去,外面有雨,小心着凉。”然后,她转身走进厨房,忙着淘米洗菜。

  这是近日发生在达州宣汉县大成镇大地村的一幕。这名妇女是该村村民陈耀会,中年汉子则是她前夫的弟弟张银成。她带着身患智障的小叔子张银成出嫁创建新家,其孝亲敬老行为感动乡邻。再苦再累也要小叔子健康快乐

  今年49岁的陈耀会,因前夫离世,与现在的丈夫孙久座重组了家庭。但与其他家庭不同的是,陈耀会是带着小叔子嫁过来的。

  1987年,陈耀会与宣汉县大成镇瀚章村的张康成喜结良缘,婚后生育两女一子,一家人过着平淡而幸福的小日子。然而,不幸却降临这个家庭。2001年,丈夫身患皮肤癌,临终前拉着陈耀会的双手不放:“一定要把张银成照顾好,他有智障,离不开你啊!”

  丈夫去世后,陈耀会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婆婆王淑贤心疼地对她说:“会儿啊,你还年轻,找个人好好生活。”然而,陈耀会不忍心丢下70多岁的婆婆和身患智障的小叔子,多次婉言拒绝了王淑贤的好意。

  经娘家人介绍,陈耀会认识了宣汉县大成镇大地村的孙久座,善良勤劳的孙久座看到陈耀会一个人肩挑整个家庭重担,经常到她家帮忙,陈耀会慢慢被感动。在内心深处,陈耀会想与孙久座重新组建家庭,但智商只相当于4岁孩童的小叔子怎么办?“当时,我对自己说,要嫁就一定带上小叔子,再苦再累,也要小叔子健康快乐。要是孙家不同意,我就不嫁。”

  陈耀会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向孙久座苦诉了她的顾虑。出乎意料的是孙久座了解到陈耀会的心思后,不仅不反对,反而欣然接受:“你放心,我会把银成当成亲兄弟。”就这样,陈耀会带着小叔子张银成嫁入孙家,组成了一个新家。

  生活窘迫也要坚强地挺过去

  陈耀会带着小叔子嫁入孙家后,三个人挤在一间破土墙房里,电灯是这个家唯一的家用电器。虽然他们生活十分窘迫,但没有被困难磨灭斗志,靠自己的双手,坚强而又乐观地挺着。

  孙久座回忆,刚结婚那年,陈耀会突然晕倒在田里人事不省,他迅速将陈耀会送进卫生院急诊,没找准病根,又立马将陈耀会送进达州市中心医院,经中心医院专家会诊,确定陈耀会身患胆结石。此时,他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地,立马回家筹钱。通过治疗,陈耀会终于康复。这对陈耀会夫妇来说,窘迫的家庭又添新债3000多元,无疑是雪上加霜。

  陈耀会夫妇不但没有被眼前重重困难吓倒,反而更加坚强。“最近几年,农闲时,我在周边打短工做泥瓦匠,每年能挣万把块钱;农忙时,我就在家一起干农活,种了10多亩地,每年能收玉米3500公斤、稻谷4000公斤,除去农药、化肥等成本,有万把块钱的纯收入。”孙久座朴实地说,“只要自己勤快,一年下来,我们可以挣到2万余元。”

  经过辛勤劳作,陈耀会家里经济条件逐渐好转。原来破烂的土墙房经过多年改建,已变成一座一楼一底的砖瓦房,生活也逐步有了起色。

  27年坚守,孝亲敬老感动乡邻

  张银成身患智障,8岁不会走路,至今还不能生活自理。1987年,陈耀会嫁到张家,每天除了干好地里农活,还要精心照顾张银成,张银成渐渐对陈耀会产生依赖,离不开她的照顾。陈耀会带着小叔子嫁到孙家后,一如既往地照顾他。

  陈耀会回忆,有一天下午,张银成想帮家里干农活,偷偷跑进庄家地里锄草,结果天黑不知回家路,一直站在地里发呆。陈耀会夫妇忙完农活,回家发现张银成不见了,连忙点起灯笼火把到处找。从此,陈耀会做任何事都要带上他,怕他走丢了。

  陈耀会嫁到孙家后,独居在瀚章村的婆婆王淑贤时刻牵挂着陈耀会的心。她时常送去大米、猪肉等物资,还不定期不定时地给点钱,十多年从未间断,婆婆得以安度晚年。2012年4月,87岁的婆婆王淑贤去世了。陈耀会夫妇主动承担办理王婆婆的丧事,除了花光积蓄5000元,还举债5000多元。

  27年的坚守,陈耀会孝亲敬老,感动了左邻右舍,被县镇评为“孝亲敬老之星”。任了27年社长的牟光珍感概地说:“在我们村、镇,甚至全县、市都难找到这样的好人,我们都要向他学习。”廖昌军 漆楚良 记者 罗轩摄影报道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