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缩减流通环节能否挤掉药价“水分”

2015年03月30日 14:11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

  近日,国家卫计委出台了药品二次议价征求意见稿,旨在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减少药价水分。意见稿要求药厂只能委托代理商进行一次终端配送,也就是变相减少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砍掉大量二、三级代理商的生存空间,并鼓励药企将药品直接配送给医院。(据《经济观察报》)

  药价为何贵?显见的现实是:药品流通链条长,中间环节多,“食利”者众,层层加码,关关剥皮,各种“明扣、暗扣”和提成吞噬药价利润,药价自然一路飙升。曾有媒体报道,一支出厂价仅为0.6元的注射液,卖给病人却成了12.65元,中间利润超2000%,而这绝非“孤本”。

  可见,降低药品价格,挤干药价水分,让百姓不再“看病贵”,就应该砍掉药品流通中“N道贩子”,减少食利层。这次药改,无疑切中肯綮,找准了降低药价的“命门”。

  令人担心的是,缩减药品流通环节与降低药价,恐怕并非像加减法运算那样简单。砍掉“二道贩子”能否挤干水分、迎来低药价的春天,也很难让人乐观。

  其一,同其他商品相比,事实证明药价是“反市场”的,即药价越低,市场竞争力越弱,销路越窄。这是因为,医院以药养医的体制未变,医生开药拿“回扣”的“潜规则”依然存在。如此,药价越高,就越受医院和医生的青睐,药品“降价死”就是明证——当一种药品“被限价”后,往往会玩“变脸”以逃避降价,如改个药名换个剂型,实在不行就“放弃生产”“不予经销”。也就是说,药企和医院并不希望药价太低。

  其二,缩减了流通环节,在客观上并不见得“环节”少在哪里。从过去的药品流通看,它从出厂,到药品代理商、医药代表,再从分管院长、药剂科主任、药事委员到医生……这一黑色利益链条的确长。药品由药企直接配送到医院,中间可能少了一两个环节,但打通药品招标和医院环节,恐怕都得用“回扣”当敲门砖,如此,药品降价的空间恐怕仍有限。

  其三,药企是否会“趁火打劫”,提高药价?某些医院和医生会否胃口增大,让提成倍增?这并非没有可能。当下,药企和医院早已习惯了高药价,假如砍掉“二道贩子”,较之过去,药价利润空间便会充分释放。但是,药企追求利润、医院追求“价值”,没有最大只有更大,假如他们觊觎这块利润而变相提价,患者还是难以分享药改成果。

  “90%药品砍价50%没问题”,今年两会时,广西一位全国人大代表,也是药企老总的话一语惊人。卫计委拟减少药品流通环节,旨在降低药价,初衷没错,但这仅是起步,此外还必须辅助于其他手段。如政府要加大对医院的财政拨付,改革以药养医体制,杜绝医院“过度医疗”或卖药求生;要加强市场监管和审批制度改革,尤其是那些所谓“新药”审批,谨防一些原是低价的药品“换个马甲”价格就翻倍。当然,作为药品销售终端、掌控卖药权和用药权的,若想降低药价,必须用制度和法律严防死守,杜绝其拿“回扣”中饱私囊,防止有人从患者的救命钱中“抢食”。□惠铭生

【编辑:孙静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