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甘肃农民黄河渡口义务守护佛窟十载

2015年04月11日 10: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兰州4月11日电 题:甘肃农民黄河渡口义务守护佛窟十载

  作者 徐雪 杜萍

  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家住甘肃靖远县的王军伟都要搭上第一趟渡船到黄河对岸的五佛沿寺烧香祈福。这是当地保留的风俗。

  而在寺内,67岁的五佛乡村民李宗平清扫完毕,抽水浇树,打开院门,每天笑眯眯地双手合十迎送香客,偶尔还要当义务讲解员。

  李宗平已在这里义务守护了十年。五佛沿寺始建于北魏时期,与敦煌莫高窟的历史相当,距今约1700年。该寺的石窟进深9米,面宽7米,高3米。窟内置中心方柱,直抵窟顶;方柱四壁边长4.6米,四壁正中各设佛龛共五尊大佛。

  穿着一身藏青色旧式中山装的李宗平并非出家人,他每日往返于寺院、家、农田三点之间。“吃斋已经好多年了,每天充实而健康。”李宗平谈及十年的变化时如是说。

  李宗平回忆说,守护佛窟是当地人不成文的约定,守护佛窟的每一代人都不计报酬,勤勤恳恳,让这珍贵的文化遗产保留至今。

  踏入石窟内,南北两壁有小佛千尊,形态各异。石窟因经唐、宋、明、清时修缮,所以五尊佛像呈现出不同时期的风格。“前面释迦牟尼佛为清康熙年间重修,其余三尊形态各异,神态自若,腰细面圆,方颐突出,属宋代晚期作品。窟后南北二角各塑一尊泥佛坐于束腰莲座之上,较前者造型高大,金面中腴,体态端庄,均内着‘僧祗支’下着裙,外着袈裟,为明朝时建造。”景泰县五佛乡文化中心主任段克海介绍说。

  “1968年,与石窟仅隔7米的金刚殿博导楼阁曾突发大火化为灰烬,而石窟却安然无损。”这是李宗平每回必为游客讲的“神秘事件”。

  李宗平抚摸着亲手砌起的围墙说,“据老辈们讲,五佛沿寺是20个僧人在去印度途中,路过此地因为一场梦而建的。”

  1983年维修加固石窟北壁墙基时,还发现木刻印制的7页西夏文字佛经残页,在当时引起不小轰动。

  五佛沿寺香火日渐旺盛,每逢庙会更是热闹,有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站在寺院内,眼前便是滔滔的黄河水。段克海指着不远处正在施工硬化道路的五佛渡口说,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重要的黄河渡口,是古代盐茶贸易之地,羊皮筏子来往河面,盛极一时;关于沿寺之名,也是由盐寺误传而来。

  坐落在五佛沿寺脚下的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一泵站,使昔日的戈壁荒原变为富庶的绿洲,成片的枣园环绕着寺院,一到花开时节芳香扑鼻。

  五佛沿寺去年在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投资洽谈会上签约投资1.6亿元人民币,被列为全市重点文化旅游产业建设项目。截至目前,通过国家投资、民间集资,仅石窟保护维修已完成投资800多万元,完成了窟内塑像的揭取、石窟崖壁及窟内抢险加固、庙宇防水处理等工作。

  甘肃为推进黄河风情线和黄河旅游航道建设,计划今年将开发兰州—白银黄河水运旅游线路,届时包括五佛沿寺在内的黄河沿线景观将“一览无余”。

  如今,李宗平对于他的“五佛沿寺管理委员会主任”头衔还是不太习惯。在他看来,如何对得住握在手中的这把“钥匙”,守护好延存至今的珍贵佛像才是他一直要坚持的所在。(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