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木垒菜籽沟——新疆农耕文明的绝唱

2015年04月21日 16: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新疆木垒4月21日电 题:木垒菜籽沟——新疆农耕文明的绝唱

  中新社记者 杨东

  上世纪末,出生在新疆的刘亮程用文字描写自己生活多年的村子出版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而获誉“乡村哲学家”。如今,他把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菜籽沟村上游(南)龙王庙遗址对面的两棵枯树,运到下游(北)十公里处的沟口立了起来。

  记者近日探访此地,按枯树的指向南行,进入“新疆中华农耕文化的活态博物园”菜籽沟村——这座由刘亮程和众多国内作家、艺术家建造的“世外桃源”艺术村。

  菜籽沟南靠天山支脉博格达山,北望准噶尔沙漠,由洪积黄土覆盖丘陵——峰、梁、坡、沟构成基本地貌和村庄的社会形态;村民在明末清初从陕甘迁来,村庄分布在南北约10公里主沟两岸的半坡或沟边,仍保持着汉文化的建筑传统——干打垒土墙、土块墙、砖基土坯墙、砖包土坯墙,体现着清、民国迄今的变迁。村民在保持原始地貌的沟梁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89岁的昌兆才家的房子属于典型的陕甘四合院式,儿子分家拆了厢房,用拆下来的木头在老宅附近另立门户。照壁已无存,门楼和正厅门面依然完好。左厢房原址成为空地,右厢房在原址上用砖砌成,衬托了门楼和正厅的古老。

  70岁的王集村和弟弟王集桢是沟里闻名的木匠,年轻时活多得应接不暇。从上世纪80年代起,活路越来越少,手艺渐渐荒废。王集桢手艺不精,却能经常接到方圆百里订做棺材的活;王集村替儿子种田,儿子经营中巴跑客运。

  50岁的高培仁家有两匹马,邻里雇他和马耕播,一天四亩,可得租金300元人民币。以前村民全靠二牛抬杠,耕播往往耗时两个月;现在机械代替了牲畜,耕播又快又好;有些地坡陡面积小,机械实在转不开,才靠马解决——马同样面临着淡出“舞台”的挑战。

  这便是菜籽沟演变的缩影。

  西域文化学者史晓明长时间考察后认为,菜籽沟是新疆目前唯一以汉民族为主体、传统方式从事农耕的村庄。

  这里原有400多户人家,现在只剩100多户,多数是老年人;许多房子闲置,一院房子很便宜就转手易人;不久,买去的人再拆了房子卖木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文化处在衰败的边缘。在新疆,旧村庄也几乎消失殆尽。菜籽沟还将古农耕文化保留至今,实在难得。”刘亮程决定以己之力“留住”菜籽沟,在此打造艺术家村落,让枯树发新枝。

  刘亮程通过自己的工作室收购了一所废弃的学校,占地70亩,办木垒书院,集住宿餐饮、国学教育、写作培训、学术交流、静养禅修一院;把几十个空院落按市价与村民签署了70年的经营协议,吸引疆内外几十位各类艺术家有偿认领,建立工作室,悄然影响村民生活观念的转变……

  中共木垒县委书记王志华表示,要把菜籽沟建成高端文化旅游胜地,建成疆内外知名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基地。

  2014年春迄今,建设项目有序整体推进,该村128户村民得到了每户1.8万元人民币的补贴,修缮保护传统老民宅,吸引外出的村民回村创业,开农家乐,村民们回流就业收入上百万元。艺术家们帮助村民拓展销售渠道增收;新疆区已拨付资金修建沟内的主干道。(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