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纪录片在颠簸中快速向前 国际话语权大幅提升

2015年04月27日 14:1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

  一批中外合作的反映中国当代人文、自然景色的纪录片引发海内外关注;继央视纪录频道之后,又有两家纪录频道上星,播放瓶颈被打破;“中国纪录片第一股”出现,有了以生产制作纪录片为主的上市公司;一些纪录片开始使用4K技术拍摄,用影视语言纪录时代变迁,准备回归影院到大银幕放映……从去年至今,中国纪录片利好消息颇多,发展和进步有目共睹。不过,《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5》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教授形容中国纪录片的总体状态,依然是“这辆加满油的跑车不断快速向前,但同时道路总有崎岖,时有颠簸和疼痛”。

  近年来,一系列有利于纪录片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出台:如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出“加强版限娱令”,要求卫视频道每天播出30分钟国产纪录片。最近有关方面又在调研,酝酿新举措。这些办法对国产纪录片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国际话语权大幅提升

  近来,五洲传播中心与美国探索频道合作的纪录片《运行中国》,正在国内外荧屏和网络上热播,引发广泛瞩目。两家合作的《崛起的希望》不久前也荣获联合国减少灾害危险办公室的最佳减灾故事片奖。

  张同道认为,2014年以来,国际化是中国纪录片的突出向度,从国内题材到国际题材,从地接服务到联合制作,我们的国际话语权大幅提升。

  还有另外一些国际合作项目成果初显:央视纪录频道与英国BBC合作的《隐秘王国3》,将动物节目扩展到小金花鼠、小狨猴等小型动物的神秘新空间。央视纪录频道与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动物星球频道、美国野生救援协会联合摄制的《野性的终结》,邀请运动员姚明去非洲考察野生动物,号召动物保护。从动物和动物保护入手,中国纪录片以合作方式进入国际主流,这是一种成功的传播策略。

  国际化并不仅仅局限于国际合作,也表现出更多“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互联网时代》远赴美、英、法等14国追踪互联网的起源与发展。《瓷路》到英、德、日、法等9国讲述陶瓷的传奇故事。《1937南京记忆》采访美、日、德、韩等国120多位专家、学者、亲历者和幸存者后人,一起见证南京大屠杀。国际视野支撑了国际高度,国际叙事决定了美学形态,中国纪录片向国际化迈出坚实的一步。据统计,2014年中央电视台向海外发行约2000小时纪录片,海外销售总额比2013年上升2%,覆盖了81个国家地区。

  纪录片拥抱卫星“不差钱”

  2014年,北京纪实频道、上海纪实频道上星播出,困扰中国纪录片的传播瓶颈猛然打开。业内专家认为,从2011年创立以来,央视纪录频道已然构建了高品质、国际化的品牌形象;上海纪实频道携带丰厚的市场经验和品牌积淀,启动国际化、产业化之路;北京纪实频道与北京国际纪实影像创意产业基地、新纪实(北京)传媒投资有限公司率先破局,蓄势待发。

  更令人瞩目的是,2014年,三多堂传媒登陆新三板,打造“中国纪录片第一股”,虽然暂时没有面向社会募资,但已打通了和资本市场的对接通道。两支纪录片基金先后诞生: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和北京中视文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发起成立“北回归线纪录片天使基金”,启动资金1000万;“中尚雷禾纪录片创作基金”正式设立,资金规模已达1亿元。

  一些纪录片的品牌价值得到了凸显:2014年,《舌尖上的中国Ⅱ》再次掀起狂澜。《舌尖上的中国》已经为中国纪录片创立了第一个品牌,并成功地把文化影响转换为市场效益:《舌尖上的中国》的综合收益已经超过5亿元,将纪录片产业链从传统的广告、音像、图书等拓展到电商销售、电影,甚至拉动了相关行业的股票价格。据悉,第三部还未拍摄,收益又已经超过两亿元。

  据张同道的课题组调查显示,2014年中国纪录片年度生产总投入约19亿元,全行业总收入约30亿元人民币。同期美国探索集团全球累计订户数29亿,总收入62.65亿美元。2013年,法国电影中心资助纪录片4.895亿欧元。我国纪录片目前得到的国家扶持资金总额为2000万元人民币。

  纪录电影再次走进公众视野

  日前,有关方面宣布,从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始,纪录电影将长期落户中华世纪坛影厅,成为首都北京一项领先于全国文化消费的新亮点,也开启了纪录电影在中国影院常态稳固播出的先河。

  目前,国外不少纪录电影进入影院放映,并取得很高的票房,2014年美国院线纪录片达到159部,票房将近1亿美元;《熊世界》以1800万美元成为票房冠军。以品质著称的法国纪录电影也在电影院获得成功,2014年法国恺撒奖授予《上学路上》,该片票房为228万欧元,观众多达117万,仅次于雅克·贝汉的《海洋》。亚洲甚至出现了纪录电影的奇迹:超过500万韩国人去电影院观看纪录电影《亲爱的,别过河》,票房超过2亿元人民币。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央新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高峰说,过去一段时间,纪录电影只在电视上播出,数量逐渐减少,甚至准备退出历史舞台。但是跨过了新世纪,不仅电视有了长足发展,人们又在探讨新媒体怎么放电影、电视,如何回归电影院。纪录电影有了繁荣的机会。他认为,在影院观看电影有仪式感,比自己在家打开电脑、打开电视看,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提高,大家不会满足于在家看电影,还是会到电影院去体会纪录电影的独特魅力。

  做软实力中的硬通货

  中国电影市场成长迅速,2014年共拍摄影片600多部电影,票房近300亿元。然而,纪录片仅25部,票房约2000万元左右。中国教育电视台三频道总监陈宏指出,从运营和产业来讲,国产纪录片做得还远远不够,尽管到了30亿元的规模,但还不如一部海外大片的赢利能力强。

  尽管《爸爸去哪儿》披着纪录电影的头巾挣了7亿元,实在不过是一场电视真人秀的另一版本而已。以大型真人秀《超级男声》为题材的纪录电影《我就是我》向影院冲击,采用商业电影宣发策略,并且前期众筹就获得500万元票房,最终却止步于670万元的门槛。

  北京纪实卫视主任陈大立指出,有人认为拍纪录片很有面子,给它加上各种高大上的词,成为一种文化面具,而不考虑怎么把故事拍得精彩好看,对纪录片市场没有敬畏。“有多少电视纪录片导演敢拿作品到电影院去试试?用了4K技术之后,在电影市场能不能有发言权,有位置?”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呼吁从业者:做好纪录片的创作、营销和对外推广,首先要关注现实题材,表现中国人奋斗的故事,比如春节期间央视的纪录片《中国人的活法》,表现中国人追梦、为梦想奋斗的过程,播出效果很好。他透露,未来几年内会有个百人百部作品的计划,扶持100个青年导演,拍摄100个中国人奋斗的故事,面向国内外播出;其次要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不仅介绍文物、墓葬,也可以讲述中华文明精神的由来等。

  作为一种跨文化、跨时空的媒介形态,纪录片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一部分。文化是软实力,但纪录片却是软实力中的硬通货。张同道表示,不得不承认,超越个人和集团利益,为社会、为公众担当的纪录片还是太少了,“2015,期待纪录片更有市场,也更有力量”。苗春

【编辑:孙静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