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探访:云南制陶世家的27代传承发展路

2015年05月02日 09: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华宁5月2日电 题:云南制陶世家的27代传承发展路

  作者 和晓莹 张丹

  “祖上做陶,姐妹做陶、儿女做陶、孙子孙女也做陶,我们的生活就离不开‘陶’。”近日,68岁的李自轩站在云南华宁县郊白塔山上告诉记者,她掌管着很大一个制陶家族,和眼前的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制陶工厂。尽管她只是一个远嫁到这里的外乡媳妇。

  “我是个农村人,却一辈子为造陶而生。”因为有了华宁陶,李自轩的人生道路从此不同。

  据史料记载,华宁陶兴于明洪武年间,景德镇窑工车朋到华宁碗窑村建窑烧陶,开创华宁制陶的先河。清代一句顺口溜“兴兴姑娘河西布,宁州陶器禄丰醋”佐证了华宁陶在当时拥有极高的知名度。然而,随着历史的更迭,曾经兴盛的陶产业却长期被埋没、被忽视。

  李自轩17岁时嫁入制陶世家,18岁开始学习制陶,深得公婆喜爱,将历代传承的家族技艺尽数传给她,华宁陶传到李自轩这里,已经是第27代了。如今,李自轩带领着180多名工人日夜烧造华宁陶,誓言要将这隐藏在大山深处的“艺术”复兴起来,让“滇国古陶”回归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

  相比陶制的花瓶、文武财神、观音等,李自轩更喜欢烧造拥有生活气息的碗、盘、杯、碟、花盆等日用器皿以及陶制的瓦兽、砥吻、山脊、花墙等建筑陶。

  “艺术源于生活,总要回归生活。”没怎么上过学的李自轩在50年的制陶历程中,悟出这样一个道理。

  记者跟随李子轩来到她的工厂里,做泥料加工、拉坯、雕刻、上釉的师傅们挥汗如雨,一刻不得闲。

  李自轩介绍,华宁陶的制作过程十分繁杂,要选用特殊陶土进行制作,把运来的土摊放晒上两三日,再放入泥塘中浸泡,经过踩泥后制作成各类器物再进行制釉、上釉、晾晒。经过种种工序后,把各种器物套在一起装入窑中烧制,出窑后才是一件件精美的陶制品。

  在华宁县,如今还有许多家庭像李自轩家一样在制陶。2012年,全县制陶企业(作坊)就多达29户,各类窑100余座。产品发展至700多个品种,年产陶600余万件,远销日本、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国家。

  作为云南著名的陶器生产窑场之一,华宁陶是明代景德镇以外青花瓷的重要窑场——云南玉溪窑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玉溪古生物、古陶、古青铜三大古文化遗产中唯一还在传承、发展的古陶活化石。

  在华宁县城的一间陶器博物馆里,记者见到了李自轩的儿子汪大为。比起炫耀自己所烧制的精品陶器,他更愿意炫耀自己的漂亮女儿。

  “她很有艺术气质,身高一米七呢。”汪大为说,女儿明年就上高中了,他打算把她送到加拿大去进修艺术。他认为,华宁陶虽质朴,但要成为百姓家里最赏心悦目的日用器皿,还应吸收不同国度的艺术精华。(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